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将身份证变成“一卡通”不大可能

发布时间:2015-03-13 08:1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日前,在妇联联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局巡视员邓小虹“吐槽”,当下各种卡太多,应当拓展身份证的使用范围,把身份证变成“一卡通”,涵盖就医、教育等各类公共服务信息。(3月9日《新快报》)

将身份证变成“一卡通”,政协委员的发言听起来很美,但笔者认为,目前这项建议要想实施还不大可能。

平心而论,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卡证,确实有着高度同质和叠合的地方。比如,它们本质上都使用着相同的数据基础,也以身份证号为核心的公民信息库;再比如,就具体运作模式而言,它们都遵循着“建档-立卡-读取-使用”的流程,从技术和效用角度来说,将其整合在一处,完全具备可操作性。但是,有些事情往往是说着容易办着难,真要想将其整合,却有着难以逾越的“门槛”阻碍。

首先是政府部门缺乏沟通。身份证“一卡通”的实质是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但习惯于各自为政管理的政府部门,却常常羞于或懒于向其他部门求援和协调。或许,各自为“卡”语境下的管理,还可让部门在软件系统的开发招标和管理收费中谋取部门利益。

其次是法律方面的障碍。《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总则第六条指出,“居民身份证式样由国务院公安部门制定。居民身份证由公安机关统一制作、发放。居民身份证具备视读与机读两种功能,视读、机读的内容限于本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的项目。”这实际上是把身份证的功能局限于现有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等狭隘的范围。而在第四章法律责任中,也未对其他机构深度开发身份证潜在价值予以说明。

如今,且不说将身份证变成“一卡通”,全国通行,就是将社保卡当成“一卡通”难度都很大。目前,社保卡已经实施多年,前两年又更名为金融社保卡或市民卡,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城市将其真正当作市民卡,应用于公交、地铁、医疗、银行等综合公共服务领域当中。就珠海而言,也仅仅是能用在看病买药和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等项目上。去年下半年,高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社会保障卡应用于民政、残联服务试点工作,1500人可从珠海社会保障卡金融账户内领取民政、残联补助等12项补助津贴,这已经算是很不错的进步了,尽管如此,其使用功能也没有跨出“社会保障”的地盘。因此,要想让身份证变成“一卡通”,跨行业、跨区域使用,我看难度较大。

来源:珠海特区报 作者:吴耀良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