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警惕极化情绪成“杀人利器”

发布时间:2015-03-10 07:4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些天,“河南救人溺亡大学生”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事件发生之初,救人大学生一方说是见义勇为,被救的一方却坚称是大学生自己掉下去连累小孩。濮阳警方经调查还原了事实真相,确定大学生有救人行为,被救女孩母亲卢女士也说出了事实真相。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卢女士说出事实真相之后,网友依旧是铺天盖地、不依不饶地谴责、谩骂这名曾经一时糊涂的母亲,其中不乏侮辱人格尊严的字眼,有的网友甚至发出了“去死吧”之类极端的声音,好像她不死不足以告慰因救人而溺亡的大学生,不死不足以对她之前的荒唐言行负责,不死不足以平息民众因她的行为激起的义愤。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冷静思考一下,卢女士的所作所为至于“罪该万死”吗?她在经历内心煎熬之后最终说出真相的行为,难道就一点都不值得肯定吗?

笔者无意于为正陷于舆论漩涡中的卢女士辩驳,她先前置事实于不顾、教孩子说谎的行为固然可恨可恶,无疑应该受到道义上的谴责,甚至批评她昧着良心说话也不为过,但在经受良心的折磨之后,她到底还是配合了警方的调查,说出了事件的真相。对救人溺亡大学生的家属来说,真相大白就是一种宽慰,尽管这宽慰来得有点曲折,有点迟缓,甚至让人心痛。对卢女士来说,昼夜辗转难眠之后说出真相,又何尝不是一种来之不易的自我解脱、一段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一个终身难忘的深刻教训呢?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如果我们故意漠视卢女士知错能改的行为,仍然不管不顾地对她吐口水、扔石子、举棒子乃至捅刀子,不仅无助于化解双方的敌意,无助于事情的后续解决,还可能对她造成不应有的、新的巨大心灵伤害。

社会需要正能量,救人大学生见义勇为的精神无疑值得褒奖和大力弘扬;社会同时需要向善的力量,每一个人包括曾经犯过大错的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哪怕再小的善意,同样弥足珍贵,都值得我们去细心呵护。

卢女士当初的行为的确为人所不齿,她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受到了良心的折磨,受到了舆论的谴责,还连累到了家人,但她最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愿意向救人者亲属表示歉意,并希望大家给她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据最新消息,卢女士带女儿参加了救人者的葬礼,可以看出,她是有真心悔过的诚意的。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卢女士敢于认错,值得肯定和鼓励。我们应该对这样的勇气表示钦佩,至少是宽容,而绝对不能无视!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信、微博等全新的媒介表达立场,甚至进行观点的对抗。思想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人们自由表达意见本无可厚非,但是,微信、微博传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日渐严重的观点偏激与情绪极化现象,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经常看到,微信、微博里骂声一片,特别是一些触及社会情绪的事件,更是容易引起网友的集体围观与发声,从“我爸是李刚”到“坑爹李天一”,再到此次的“河南救人溺亡大学生”事件,网友追捧的是“骂得漂亮,骂得酣畅淋漓”式的宣泄,忽视或蔑视客观、理性的意见,甚至连发表客观、理性意见的网友一块“骂个狗血喷头”。

网络是虚拟的社会,社会是网络连着的世界,这就不禁让人担心:日益弥漫开来的极化情绪,会给社会以及我们个人带来怎样的伤害?就拿“河南救人溺亡大学生”这件事来说,如果继续一条边地谩骂已经真心悔过的卢女士,不仅无助于公序良俗的净化,对她也许曾经一度泯灭但是如今苏醒的良知,还可能是一种断然撕裂乃至粗暴践踏,笔者不敢想象:在众人口中惶惶不可终日的卢女士一家能挺过来吗?来势汹汹的舆论会不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导致口水“淹死”人的悲剧?假如真的如此,谁又该对悲剧负责呢?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章贡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