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27岁女博导 为何不能是真的

发布时间:2015-03-09 08:0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一则“27岁女生成浙大教授博导”的新闻备受关注。昨天上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发布更正信息,称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陆盈盈博士被浙江大学聘为特聘研究员,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之前的网页内容有误,致歉。(相关报道见西安晚报)

尽管校方已否认“27岁女生成浙大教授博导”,声称“搞错了”,但由此产生的“学术研究人员年轻化”命题仍被深入探讨。什么样的人能评副教授、教授?年轻人能不能当博导?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价值争议,但从现实来说,盛行在高校领域论资排辈的风气,对此影响不小。

27岁女研究员受争议的背后,实质是高校教研人员评选的价值取向之争。2010年,当时还就读中南大学的刘路,破解国际数学难题,水平直追美国教授。但中南大学也只是聘任其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可见,在人才破格上,从研究员突破到教授甚至博导,仍有不少学术选拔机制的障碍。毕竟,国内学制漫长,按照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继而博士生、博士后阶段走下来,成为博导,最快捷也30多岁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年轻博导,普遍具备欧美留学资质,概因欧美具备学制短、侧重学术水平的弹性培养机制。

27岁可以当研究员,也可以具备招收博士生的资质,却不能成为博导。名与实的不符反映教研价值取向错位。事实上,当博导的关键并非年龄,而在是否具备这样的学术资质。年长者虚混博导头衔,履历造假、学术不端同样不能说是好博导,资格应该取缔。年轻者,研究水平达标,亦可升任博导。因此,就27岁女研究员陆盈盈来说,只要其水平、资质确实已经符合博导要求,破格任其为博导,又何尝不可。

基于此,面对公众对27岁女研究员的关心,浙大应更深入地思考,为何这样的“搞错了”不能是“搞对了”。现代社会,民众监督意识日益增长,对一个教研人员资质的关心,体现了公众监督权的行使。而对被监督单位而言,需要汲取的经验是如何变“搞错了”为“搞对了”,找准年轻教研人员上升的制度通道,打破论资排辈、混资质的学术风气,并让年轻的优秀教研人员经得起舆论监督与事实检验。唯有这样怀揣一种积极的建设态度客观选拔人才,应对公众质疑不至于声称“搞错了”,大胆推进教研改革,才能吸引并孕育出更多的杰出教研人才,真正推动一所大学的建设。(杨兴东)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杨兴东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