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博士生返乡笔记 矫情的乡愁?

发布时间:2015-03-05 07:4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的乡村在变化,中国的乡村多样性也极强,出于个人经验和观照视角的不同,每个人的感受自然不一样,谁也没权利代王博士感慨,但王博士既然抒发了感慨,别人也有评点的自由,理解或者误读难免。

春节期间,《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疯传,作者王磊光系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这篇文章中,他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渐渐疏远;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

返乡笔记虽然是一个博士生眼中的故乡变迁,但却击中了很多人的柔软之处,因为每一位游子都有一个记忆中的故乡,各自的故乡尽管不同,却都有一股浓浓的乡愁和一番集结心中的感慨。中国的乡村在变化,农民获得了更多自由和机会,农村的生活条件在改善。农民外出打工迁徙到城市,不仅创造了财富,也为农村腾出了资源和空间。当然,由此产生的留守问题,农村人才和资源流失问题,农村组织能力下降、伦理冲击等问题确实存在。这也许就是博士生返乡笔记爆红的原因。

爆红中有感同身受的点赞,也有不以为然的商榷。一篇署名为“古鱼”的《又一篇博士生返乡笔记:从一而终的稳定生活更可怕》,以另一位来自乡村的文科博士视角看乡村。认为文人对逝去的东西容易有一种感伤和怀旧,但实际上,有些美好田园生活的幻想,可能是记忆的自我美化功能造成的错觉。传统乡村社会远没有这样美好,所谓人情味、不物质,都是异乡人遥远的想象而已。在他看来读大学的观念应该改一改:“无论乡村还是城市,读书不会无用,读过大学的人相对而言会有更高的成长空间,以后贡献越大,拿钱也就越多,而不是一毕业就能兑现很多钱或一毕业就加入体制内获得某种‘人上人’的身份优越感。”

刻薄吧,还有更刻薄的。中国青年网“中青网评”刊发的《王博士不知大势焉不迷茫?》,也是结合自身经历但看到的是红火而非颓败的乡村。文章指出,农村的确在变,但更多是变好了,而不是变坏了。农村有着稳稳的自信,满满的希望。评论还针对王博士文中所吐槽的“返乡礼遇”和“知识不受重视”,指出这是农村机会变多、农民机会均等的结果,是时代进步,而不是知识分子的悲哀,“如果哪个知识分子因此感到失落,那只证明狭隘和浅薄,哭死活该”,直言“只会迷茫说愁的博士,对国家的贡献,还真不一定如流水线上的一个打工仔”。王博士当然不会“哭死”,他只是对近似“疯狂”的转发量感到不安和不理解,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自己不过是“不小心卷入了其中”。王博士称自己从未说过读书无用,只是强调知识的无力感,“本来读书出来是应该有所为的,但是回到家乡却不能做什么”。

中国的乡村在变化,中国的乡村多样性也极强,出于个人经验和观照视角的不同,每个人的感受自然不一样,谁也没权利代王博士感慨,但王博士既然抒发了感慨,别人也有评点的自由,理解或者误读难免。不过,正如《中国青年报》评论《无依的乡愁谁来解》所言,农村怎样才算好,农民最有发言权。无论是城镇化,还是新乡村建设,主体都应该是农民,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权利。所谓“留得住乡愁”,也应主要考虑农民或者农民工的感受,而不是以早已逃离农村的人看法为准。

来源:每日新报 作者:每日新报论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