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看到“疏解”两个字眼,笔者不由想到了北京交通之拥堵。北京之“堵”可谓全球闻名,特别是近年来北京堵车的高峰期越来越不明显,整个北京似乎变成了一个诺大的马路“停车场”。二环、三环、四环、长安街、中关村等等,凡是叫得出名字的地段,都是拥堵的车辆,时时刻刻让你感受一番首都的拥堵。对北京,在网间更是出现了一种戏谑的称谓——首堵。
从首都到“首堵”,自然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不妨来看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可以怎么办。
北京作为首都,自然是聚集了各大中央机关,数百家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和北京市各个重要机构。同时司法和军队部门也鳞次栉比,如最高法院、最高检擦院、公安部、以及国防部总参谋部、北京军区乃至军区总医院等分别占了大量空间。这么多建筑物挤在一起显得特别拥挤不堪。毋庸置疑,作为首都,这些机关机构的确是必备的,但是不妨适当调整,科学规划。譬如,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角度考虑,可以学习韩国建设新行政首都的模式,选择一个离北京1-2小时车程内的地方建设一个行政文化新城,将部分对人口聚集“贡献”很大的科教文卫机构迁移过去。
如果说各大机关集中在北京是因为首都的定位决定的尚可理解,那么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在北京市区或郊区却有点不太“科学”了。特别是一些相对低端、低效益、低附加值、低辐射的经济部门,它们给整个北京带来的效益不高,吸纳外来人口却很可观。还有诸如各种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带来了大量的人流量,使得每日人潮如洪流般滚滚而来。这种企业和商贸市场导致人口“淤积”的窘境,不妨尝试通过央企“带头”的模式来解决,除了保留一些对国际经济有影响力、控制力的央企外,迁移大部分央企到津冀地区,如此,其他企业和商贸市场自然附骥而上,“淤积”自然期年可解。
最后来说说北京的历史,且不谈上数两千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近看元、明、清三朝,首都何在?不管是元之大都,还是明之顺天府,还是清之京师,说白了都是北京城。大量的历史人文遗产造就了北京文化旅游景点林立,故宫、天坛、景山、北海、什刹海、中山公园等诸多景点公园也是导致车潮如海的一个诱因。从区位因素角度来说,人文历史资源自然不可浪费,但可以从调整旅游产业布局的角度来思考解决,譬如将同种类型的景区进行“打包”设置联票模式,同时安排定时来往的公交车辆,把人群疏导在可控范围内。
显而易见,疏解非首都功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必然是一个缓慢持续的过程,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蒋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