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江西南昌、浙江杭州和湖北武汉铁路警方连续破获了多起制售假冒火车票的案件。(2月24日 中国青年网)
春运期间,一张火车票成了硬通货。“黄牛党”和铁路部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角力也在此时轮番上演着。不过,根据诸多案件的数据汇总得出,“黄牛党”们对假火车票并不感冒。原因有二,一是“黄牛党”们不愿意主动去接盘用以乘车的假火车票风险,这种涉及产业流程的违法性质将更加恶劣;二是因为通过实名制的加强、防伪技术的运用,以及电子验票设备的普及,假火车票的腾挪空间越来越小。
假火车票绝大部分已“转移阵地”,它们现在主要用在给购买者提供报销凭证等用途上,这或许是公安、铁路部门要面对的“新常态”。某些企业、单位在为职工发放交通补贴之时,需要对方提供火车票、汽车票等凭证。一些想给自己多谋点福利的员工,乐于购买几十元的假火车票,从而套取几百元不等的交通补贴差价。
另外,“八项规定”之后,很多公款消费被明令禁止。一些单位在超规格产生接待、赠送礼品费用时,按规定账面无法用餐饮、礼品发票来操作,但火车票等交通凭证仍然有说服力。这也间接地催生了假火车票的虚火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假火车票不仅用途转移了阵地,而且销售方式也推陈出新。网络成了它们新的流通路径。从以往案例看,一些不法分子打着车票收藏的幌子,私底下卖力地打造批量伪造、网络贩卖、快递运送的假火车票流水线。利用QQ察言观色的聊天、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转账,不法分子们熟稔着感受和运用着新科技带来的“利好”。
铁路运行方式的优化,高铁线路的新开,在本质上缓解“一票难求”的焦虑同时,也挤压掉假火车票的生存空间。但狡兔三窟,假火车票依然会主动地开辟它所谓的“第二战场”。它在发现新需求市场的同时,也挖着某些单位企业津贴报销的墙角。铲除掉假火车票滋生的土壤,就要扎进财务报销制度的藩篱,不能用牛栏关猫的想当然来对其视而不见,而是要主动堵住它转移阵地的路径。这不仅考验着执法部门打击力度,更为相关部门提了创新财务监管的醒。
(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