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春节和家人团聚比什么都重要 快阅读世界再大 也要回家
历添新岁,春满山河。
这也许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为“秒杀”一张春运车票,打工仔要与黄牛斗智斗勇;而讨薪无果的云南大理农民工,亦准备徒步往回赶。据全国道路、铁路、水运、民航综合数据看,16日,全国春运返程已突破8000万人次。外媒称,“一年一度的全球最大规模人员流动”,已将数亿中国人欢送回乡。千里走单骑的摩托,风雪夜归人的旅客,山高水远,风雨兼程,心在路上——家,在心上。
回家,只为母亲张罗的一顿年夜饭。回家,只为白发故园里年少记忆的一次“快闪”。
春节,回家!每逢佳节,思亲心切。在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家是一个温润而馨暖的符号。“家和万事兴”、“家书抵万金”……1945 年的《谈中国诗》的演讲稿里,钱钟书先生一语中的:“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和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春节,对家的眷恋,是对亲情的感恩。马年春晚一曲《时间去哪儿了》,唱红无数听者的双眼;而近日,江苏镇江的一对父女在网络晒出他们连续35年在同一地点的合影,再次将人伦亲情如诗如画地铺陈在我们心间。这几天,微信朋友圈,“亲情计算题”被疯转: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减去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30年总共才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回故土、过大年,是对亲情与恩情的反哺,是对乡愁与乡情的慰藉。
春节,对家的眷恋,是感召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节是祭祀祖神、除旧布新的节日,写春联、贴门神、包饺子、舞狮子……这些传承千载的春节习俗,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传递着春节特有的温情。在各色仪式感十足的节庆活动中,“年味”蕴蓄为民俗中的精神图腾,不仅提醒我们“常回家看看”,更提醒每个国人勿数典忘祖、勿迷失初心。正是在这种价值感召之下,亦如习近平新春讲话中所言,千千万万个家庭才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春节,对家的眷恋,是为梦想而祝祷并奔走的仪程。新春回家,是集结一切正能量,在亲情与爱的包围中,吟咏美好生活、勾画灼灼梦想。因此,农耕时代的春节,是吃好穿好玩好;而新工业文明背景下的春节,是个人梦与家国梦的谋划与构筑。用冯骥才的话说,“如果外国人到唐人街跟中国人过一次年,就会知道中国文化最根性的东西。中国人追求什么,中国人的生活需要什么,在春节里表现得最深刻。”春节,与其说是回家过年,不如说是回乡追梦。在故土、故园、故人构筑的安全与幸福感中,积蓄创造新生活的力量。
西窗梦故园,逢春雁归飞。尽管洋节来了,尽管年味淡了,但,“年”的情感依然浓郁如初,“家”的天空依然晴好如昨。再难再累、再苦再烦,还有什么比团圆,更温暖地催促我们往回赶呢?是的,世界再大,也要回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