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春节期间,记者在北京街头发现,虽然除夕和初一鞭炮声不断,但是烟花爆竹却并不好卖。从厂商进货销售数据和环卫部门清扫数据看,人们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热情在降温。(2015年02月21日 新华网)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烟花爆竹的感情可能是无以复加的,流传于世的古诗词信手即可拈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咱中国人鸣放爆竹的历史,据考证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是和“年”这个传说中的怪兽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成为一种传统文化。两千多年过后,如今“年”尚在,烟花爆竹也在,只是两者不再“和谐”,矛盾凸显为过年鸣放烟花爆竹会加重环境污染。于是我们心中就有了一个“结”,纠结在放与不放之间。
禁放目前看来已是大势所趋,并日渐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共识。据2月19日新华网消息,今年中国有超过130个城市出台烟花爆竹禁放措施,有530余个城市出台限制燃放的政策。并且数据显示,大城市的燃放量正在下降。以北京为例,今年除夕北京环卫集团清运烟花爆竹残屑30.2吨,与2014年同期减少约三成。
是对“春节蓝”的渴望,促成了燃放量的下降?其实笔者看未必,大城市燃放量的下降,“官方”行为应该是功不可没。经过扎扎实实的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八项规定得以落实,铺张浪费得以遏制,表现在节庆上就是官方的“低调”,对于烟花爆竹不放或少放。
但民间对禁放似乎不太感冒,甚至在农村出现了烟花爆竹销量增加的情况,日益增长的鞭炮消费成为农村春节雾霾的重要原因。新华网的报道中提到,“现在村里一些人外出打工回乡,总会放一大堆鞭炮,显示过去一年赚了钱。”甚至在一些城郊结合部出现城里人到这里大挪移“可劲放”的情况。
这种一方面对雾霾忧心忡忡,一方面对烟花爆竹偏爱有加,让许多有识之士“忍受不了”,抨击之词屡现报端。但我们回避了一个主要问题,要知道鸣放烟花爆竹主要集中在春节这几天,这种不常有,因“常态化”雾霾而受到牵连,终归让民不服!
尽管鸣放烟花爆竹在某些时段加重环境污染,但终不是“罪魁祸首”,回避主要矛盾,舍本逐末的要求咱百姓少放或不放,咱百姓心里自是不好受。人们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热情在降温,只是代表对环境污染的无奈和无助,并不代表我们百姓不喜爱烟花爆竹。
烟花爆竹终究不会走向末路,因为其中有我们二千多年的传统情结在里面,如果连这个“中国结”都能舍弃,“年”留在记忆中的还能有什么?我们都当深思,用什么来拯救我们“年”的记忆?“火树银花不夜天”才是年的印记!(朱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