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鞭炮霾污染让禁放更有底气

发布时间:2015-02-18 08:1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鞭炮会产生多少霾污染?上海交通大学相关研究人员近日通过实验给出了答案:燃放1个鞭炮足以让10立方米内的PM2.5严重爆表,鞭炮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还会直接对人们身体造成危害。(1月13日 新华网)

事实胜于雄辩。燃放鞭炮对环境危害有多大,研究人员的试验足以证明一切,仅1个鞭炮足以让10立方米内的PM2.5严重爆表,那么集体燃放之下的严重程度,自然就不难想像。也正是基于此,每年的春节期间,患呼吸道的患者就数量急增,也让那些本就有哮喘的老人们,变得度日如年,春节也就成了让人焦虑不堪的“春劫”。

作为传统的习俗之一,燃放烟花爆竹确实有其历史原因。但随着农耕社会的分散,向城市的集中转变,生态逐渐变得脆弱,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近年来,在保留传统习俗与移风易俗之间,公众之间出现了极大的争议,政策层面也变得游离不定,比如有的地方先是全面禁放,然后又考虑到年味的因素又放开,在环境的压力之下再次禁放。这其间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于鞭炮引发的霾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没有达成更为广泛的共识。

因担忧雾霾、噪声扰城,我国已有近700城市禁放、限放鞭炮;也有不少民众渴望过年放鞭炮图热闹的呼声。虽然传统民俗值得尊重,但保护环境则显得更为重要。或许在权利者看来,禁放并不是最合理的选项,考验着政府执政能力的强弱。不过在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可以取代时,那么禁放无疑是最优方案之一。更何况,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会形成空气污染,还有躁声污染,即便有了更为环保的方式,比如放录音或者用无烟爆竹,但都不值得提倡。

热闹的哄托,喜庆的渲染,并不一定非得用放鞭炮的方式,这与现代文明和习俗并不相符。过节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不可能在一个模式中永远存续。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方式必然会受到冲击,微博、微信等及时通讯手段的兴起,已让“随手发”和“随手拍”成了另一种表达方式。新常态之下就要有新的方式,鞭炮成为历史的标签和记忆,既是潮流也是趋势。

鞭炮的禁放的纠结,实则是对年味和年俗的误解。很多人把燃放鞭炮作为年味的象征,甚至上升到“无鞭炮,这年还有什么意思”的层面,并由此制造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假命题。年味的失去不是过节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是对其内涵的体味和感悟发生了感变。当亲情日益变得冷淡,加上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精神追求的日益多元,原本单一而隆重的仪式感,也就会随着选择的增多和门槛的提高而淡化,那么无以替代的作用也不再凸显。正如很多人感叹,时下的生活“每天都在过节”,没有必要将其抬高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从某种意义讲,把年味的淡化与文化的消失相提并论,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矫情。对鞭炮作用的误解,也是对春节内涵理解不足的注脚。形式随时都可以发生变化,内涵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春节的主题是什么,就是团聚、喜庆、温情、友爱与和谐,在群体性和全民性的仪式感中,去形成一种文化和信仰。唯有认识到这点,鞭炮争议才不会一地鸡毛。

来源:光明网 作者: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