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就做好新形势下爱国卫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是自1989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发布以来,国务院时隔25年又一次专题印发指导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文件。《意见》明确了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并提出了四个领域的重点工作任务。
将事关国民健康福祉的“卫生”与“爱国”相提并论,契合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也是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爱国卫生运动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有助于将我国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具体行动,有利于推动全民族文明卫生素质的逐步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身心健康需求。
回眸爱国卫生运动6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变迁而日趋深化和拓展,昭昭业绩令国人鼓舞,举世瞩目。
以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等为内容的“两管五改”,将“讲卫生”和“环境美”囊括其中的“五讲四美”,以及“人民城市人民建”、“门前三包”、“四自一联”等活动载体,无不透视着国人浓浓的爱国、爱家情怀。
以“预防为主”的“除四害”行动有效降低蚊蝇鼠蟑等病媒生物密度,使鼠疫、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显著减少;持之以恒的农村改水改厕和改炉改灶,基本上消除了氟中毒、砷中毒等重点地方病,大大降低了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各地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使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明显提升。
国人平均寿命由建国时的35岁大幅攀升至2013年的74.8岁,无疑是最能彰显卫生事业发展成就的健康红利。
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仍面临巨大的健康挑战和疾病风险。以艾滋、结核为代表的传染性疾病威胁着国人,诸如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非传染性慢性病,更是造就了从发病率到人口基数的“世界之最”,也成为庞大亚健康群体的致病诱因。
人们乱倒垃圾、随地吐痰、嗜烟如命等不良生活习惯,几成难以根绝的社会顽疾;垃圾围城、水域变质、环境污染、雾霾频发等,更是祸及子孙的卫生隐患。如何继承和弘扬“爱国卫生”的民族传统,持续巩固和放大来之不易的健康红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质量提升,需要社会对爱国卫生工作从观念更新、举国动员到机制完善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
《意见》提出“健康城市建设”的理念,要求在整个城市规划管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要以保障人的健康为中心。尽管人们仍沿袭“爱国卫生运动”的称谓,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需摒弃以强行关闭餐饮摊点创建“卫生城市”等“运动式”管理模式,激发每个部门、公民积极投身公共卫生事业的责任和担当。以“爱国”情怀致力“卫生”,以“卫生”行动表达“爱国”,当为国民义不容辞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