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恐归族”:团圆何必“衣锦还乡”

发布时间:2015-02-13 09:3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对于“过年回家”这个中国人本不该迟疑的概念,在京工作的湖北青年许骏却徘徊在回家的路口望而却步。“32岁了,没成家,也谈不上立业,一回家过年,亲戚的各种关心让人烦恼,同学聚会越来越像‘成功人士表彰大会’,还少不了年货、礼品和不菲的红包支出。为这,迟迟没敢买票。”近乡情怯,“恐归族”怕什么?有家难回,子女和父母谁更受伤?

回家团圆有三“怕”

一怕,家长式盘问。结婚了吗、朋友怎样、收入多少、房子多大,这类问题属于例行盘问,考验着每个归家人的耐性,打磨着游子思乡的热情。“重复着同一个答案,一开始还硬着头皮,到后来答到麻木,就是有点寒心。”胡小庆在朋友圈中发布了一条消息:“不逼婚,咱们还是亲戚”。更有人吐槽家庭聚会最悲催,亲戚们期待的眼神里往往带着些许问号,直逼餐桌前你的身上寻找答案。

二怕,“逆文化冲击”。后天建立起的观念、方式和习惯在家乡是行不通的。面对琐碎的审视,平日小心翼翼堆积起的海市蜃楼在现实面前瞬间崩塌。独立电影杂志的一个女编辑笑着说:“自以为是的活法和所谓的风尚,会让姑妈大姨笑掉大牙。”

三怕,一事无成之“殇”。王小恬很难忘掉马年春节那次不够体面的还乡。连端茶、寒暄都不会的她远远不及口齿伶俐、早早嫁人的堂姐更讨人欢喜。终于有机会陪外甥去唱歌,厚厚的歌单除了“时间都去哪了”之外一支也不会唱。同学聚会攀比之后的失落让她感觉“相见不如怀念”。“五年前一意孤行开了鞋店,没赚到钱,来年还不知能不能租到店铺。留下生活也艰难,回家又无法融入家乡的环境里。”处在“回乡—强加的善意”与“不回—孤独的牵挂”的拉扯之中,家在异地的中青年群体身心俱疲。

妈妈在意的是你,不是你的衣锦还乡

生存压力不仅剥夺了中青年人快乐生活的权力,也剥夺了他们相聚团圆的勇气。“不是不孝,也不是不愿回家,是没混出名堂没脸回家。”颜面,拉远了人情的距离。然而对于父母来说,这些都不成问题。

“过年就是要团圆,没有孩子的节日不圆满。年轻人工作忙,平时对孩子的担忧,还希望借着过年这个机会好好沟通、纾解纾解。总要面对面聊聊情况,知道孩子做什么、想什么才放心得下。”刘女士说出了那些为子女生活状态牵肠挂肚的父母的心声,过年也给两辈人的沟通交流提供契机,盼团圆也是盼着与子女拉近心理距离。

“我们要的并不多,就是一家人其乐融融一起过节。孩子方便就回来,孩子不方便我们就过去。”儿子在北京成家的范美蓉说。

综合父母一辈的说法,“妈妈在意的是你,不是你的衣锦还乡。”

家是永远的港湾

关于“恐归”,有人说是社会人口流动的产物、个人功利主义的体现,有人认为其反映的是中青年漂泊族“留不住又回不去”的窘境,也有人将“恐归”归咎于个人经济状况引发的心态问题。

专家认为,两代人价值观差异、对“同辈压力”的焦虑或对个人成功的过分追逐、对乡规民俗的日渐陌生成为“恐归”的三大主因,此外经济问题也不失为重要原因之一。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琪建议应重新审视成功的衡量标准,平衡好事业与亲情的关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则认为,人类摆脱不了对家的情感上的依恋,还会像“候鸟迁徙”那样产生回归家庭的渴望。

来源:中老年时报(天津) 作者:新华社论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