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文化·教育·体育·娱乐

学哲学“考理化”违背人才培养规律

发布时间:2015-02-09 13:2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2月3日,上海37所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类)公布了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要求。其中,复旦大学的哲学类专业,把物理、化学、历史三门作为选考科目——哲学与物理、化学的搭配一亮相便引发热议。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白彤东对这种搭配并不陌生,他本人当初本科时学的就是核物理专业。白彤东认为,物理本身就是追求万物本源的一门学科,而哲学追求的同为万物本源,两者相结合,并无不妥之处。(2月5日中国青年报)

常识上分析,上海复旦哲学专业招生需要考生选考“理化”,并非完全“不靠谱”。科学本身是相通的,科学家往往是哲学家,学好哲学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于做学问、搞研究不无裨益。反之也是这个道理,物理、化学等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确实又离不开唯物辩证观指导之下的哲学思维,两两其实也是互通和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学哲学的考生多些物理、化学知识,是必要的。

复旦大学的出发点没有错。在时下日益讲究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让学生多涉猎一些专业知识之下的社会领域,可以培养“全才”,可以以此发现更优秀的“人才”,但真正执行和实施起来可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国中学教育阶段课业整体负担偏重,这是国际和国内公认的事实。哲学类文科专业,竟然要选考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无形中变相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在原本“分科高考”就“疲于奔命”的情形之下,学生为了备考不得不“重新”拾起“丢弃的”理工科科目,不仅难度大增、学习量也无形提高,这绝非“课改”的初衷。二来,即使遵循学生“懂(涉猎)的越多”素质越高的基本原理,也未必非得将“全才”定位在“中学阶段”。众所周知的道理,一些人之所以能在多个社会领域取得成绩成就,多是几年、十几年乃至一辈子坚持下来的结果,而不是学生阶段这个短暂的时期。为什么不能容许学生上了大学、选择了专业之后,再行向其他领域“开拓”?或让他们走上社会后的人生中持续拓宽知识面?以此分析,复旦哲学专业要求学生选考物理、化学,显然操之过急。

还有一个令人忧心之处,这一做法很可能压制人才、“漏掉”优秀人才。世界科学史上,“偏科”人才比比皆是。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早慧的儿童,他的语言能力发展迟缓,三四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他的父母甚至担心他的智力低下。这样的“人才”估计语文能力不足,按照“全才”选拔爱因斯坦肯定上不了大学。文科强理工科的名人更是不胜枚举,历史学家吴晗当年考大学的时候数学不及格、沈从文当年考大学的时候数学为0分、琼瑶数学不及格,这些名人如果按照复旦的招考理论一定“败北”。所以,我更担忧的在于,复旦的“自选物理、化学”之下,不知道会与多少人才“擦肩而过”。

招录学生或选拔人才需要理性,理性的招录人才,对人才不会求全责备,至少会给予人才成长空间和时间。在学生高中阶段,就要人“什么都懂”不仅不符合实际也显得武断霸道。甚至有可能的是,为迎合复旦考核需求,一些学生不得不被“绑架”到他们不喜欢的科目上,做些“违背本心又浪费精力”的事情。社会实践证明,真正的人才永远是“专业的”。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科学分类日趋精细化,一个人仅仅专注于某一学科领域、在某一个领域能出成绩、出科研成果,就可能耗费大半生乃至一辈子的精力,尤其是在大学知识据说有近“70%”学而无用的现实情况下,让“学哲学的人还得考好物理、化学”,实在有些难为人,也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行为。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毕晓哲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