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泉(左一)率大青山支队挺进大青山。
编前 在武川县哈拉合少乡境内有一条长达70余里贯穿大青山的深沟,通常称为万家沟。万家沟在大青山北麓这段俗称庙沟,1938年10月国共双方在大青山的敌后游击主力——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和八路军大青山支队的历史性会师就发生在这里。庙沟会师作为国共双方大青山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性事件,长期以来未得到史学界的关注,有关历史专著和地方史志中也多漏载了这段历史,至今鲜为人知。
1937年9月,日寇进犯绥远,绥远军民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丰镇、凉城、集宁保卫战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终不能抵挡敌人的猛烈炮火,10月12日,绥远省会归绥沦陷。当时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将军奉令率部保卫太原,无法回师绥远,在群龙无首、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留守绥远的知名人士张钦、于存灏、张遐民、白映星、苗国华、石寄圃等不甘作亡国奴,毅然挺身而出,以各县保安队为基干力量,自发组建了保卫家乡的民间武装——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在绥西大青山的万家沟、庙沟、绥东的陶林县大滩一带和绥南蛮汉山等地,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他们奇袭武川、乌兰花、察素齐、萨拉齐、归绥等日寇军事要点,惩治了汉奸,鼓动了民众,有力配合了傅作义部从晋西北反攻归绥,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鉴于大青山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打通苏蒙国际交通线,建立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毛泽东指示贺龙、关向应北上大青山。在八路军挺进大青山之际,正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最好时期,当时八路军120师与第二战区北路军35军同处晋西北,两支友军关系密切。在北路军前敌总司令傅作义驻柳林整训部队时,中共中央派程子华、曾山到柳林会见傅作义,商谈共同抗日的问题。傅作义部驻河曲、偏关等地时,续范亭领导的山西动委会和贺龙率领的八路军120师在山西临县、兴县、五寨等地动员了3500多名青年补充到傅作义部,使得在太原守城和文交战役遭受惨重损失的35军得到兵员充实,战斗力得以恢复。北路军35军101师与八路军120师一度密切配合,共同歼击日寇,保卫了晋西北的安全。
1938年9月,八路军从晋西北五寨等地出发越过长城线进至绥远境内。在部队未到大青山前,大青山支队司令员李井泉等派员到庙沟与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总部取得联络。9月下旬,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主力在旗下营附近,与自卫军第十二团王德宝部会合。
大滩地区位于大青山东端山北麓,属于陶林县境,该地区日伪统治力量薄弱,山地平缓,虽利于骑兵活动,因无险可守,加之附近人口稀少,粮食等物资给养均成问题,不利于大兵团在此久驻。对于远离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有着2000余人的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来说,如何在大青山地区站稳脚跟是个首要问题。
早在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出发之前,贺龙、关向应就曾经由在绥远民众自卫军总部政训处工作的杨植霖做争取自卫军的工作,想把在大青山上的绥远民众自卫军主力拉到晋西北,整训成正规军。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与自卫军总部方面建立了友好关系。李井泉、姚喆等鉴于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在雁北和厂汗营一带,遭遇日寇围堵时我方兵力过大不易转移,而在内线作战又受敌交通线限制的教训,当即决定留一部驻绥中,主力向绥西开进。当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主力到达武川县境时,受到了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的热烈欢迎。
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人数虽多,但武器装备差,仅有步枪,八路军大青山支队给自卫军以武器、弹药上的帮助。自卫军则在驻地、粮食、过冬衣物等物资方面给予八路军大力支持。双方军政负责人经常互访洽谈合作事宜。为了提高自卫军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自卫军副总指挥于存灏专门向李井泉请派干部帮助整训自卫军,并邀请八路军的政工干部给自卫军讲课。绥西、绥东、绥南地区的自卫军和八路军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军事上,双方密切配合,在大青山险隘蜈蚣坝,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和自卫军联合伏击了日寇的车队,歼敌80余人,成为庙沟会师之后的第一场漂亮仗,这就是著名的蜈蚣坝伏击战。在攻打大脑包敌伪据点战斗中,自卫军在八路军重武器的配合下,一举拔掉盘踞多时严重威胁自卫军后方的老巢。
从1938年底到1940年初,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和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精诚团结,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特别是策应了傅作义部在绥西发起的包头战役,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敌人彻底剿灭大青山抗日游击力量的图谋。直到1945年8月日寇投降前,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和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仍坚持战斗在大青山,为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庙沟会师也以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必将永载抗日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