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南通市区发生一起惨剧。一名高三男生为了表达断绝网瘾的决心,用菜刀砍断了自己的左手。目前已被接上,能否成活还是个未知数。(2月3日江苏卫视 )
尽管“砍手断网瘾”只是一个家庭悲剧,其样本价值却不可忽视: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乖巧的孩子得到了充分的爱与关心;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歧视、被排斥的“问题学生”,往往成为公众注意力的盲点。只有当意外事故发生,人们才会徒增“悔之晚矣”的无奈和悲情。
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往行为和生活习惯,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异化。 网络建构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生活的虚拟世界,人们在里面塑造角色、表达观点、发泄情绪、休闲娱乐,尽情享受信息社会的便利与快捷。然而,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张力中,一些人更愿意去体验“镜中我”,却不愿意扮演“真我”,在时间分配上厚此薄彼,在角色转换上模糊不清,对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高三学生,高考是不可绕行的“独木桥”。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高中生不得不在“题海战术”中摸爬滚打。这边厢,高考迫在眉睫;那边厢,身陷“网络依赖症”的高三男生在现实压力和虚拟世界的双重挤压下,上演了“变形记”——“砍手断网瘾”让我们见识了一位高三学子的爱与痛,也让我们见证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短板与不足。
“中国戒除网瘾第一人”陶宏开教授认为,孩子上网成瘾,主要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家长的爱多表现在物质上的慷慨,却忽视了精神、情感上的关爱。面对沉湎网络的孩子,许多家长通常使用“暴力育人”对孩子进行规训和惩罚,却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没有倾听孩子的心声,没有给予孩子精神世界发育应有的关心和帮助,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孩子成为“美丽世界的孤儿”。
在学校教育中,网瘾学生往往被视为异类,成为被孤立的边缘群体。在发展的语境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学校教育也会例外。长期以来,学生通常被视为一个同质性的整体,却忽视了他们在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的差异;当“一刀切”遭遇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当“以成绩论英雄”遭遇成绩差, 网瘾学生沦为“教育弃儿”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边缘群体为何得不到足够的爱与关心?只有摒弃势利的教育观,懂得尊重平凡个体、懂得给予边缘群体更多的社会支持,“砍手断网瘾”的决绝与悲怆才会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