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同名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衍生而来的电影《奔跑吧兄弟》(以下简称“跑男”)自1月30日上映以来,3天票房过了2亿大关,成为2015年首部现象级电影。不过,和去年的《爸爸去哪儿》电影版一样,“跑男”的火爆依然备受质疑。(2月2日 《北京晚报》)
这注定是一部票房与搬砖齐飞的电影。豆瓣上网友给该电影打出了3.3的低分,有的媒体也认为这部电影连“圈钱都缺少诚意”。其实这倒也在意料之中,从电影定义的条条框框来看,“跑男”几乎无一达标:没有剧情,没有技巧,毫无深度可言,完全没有思考,人文关怀云云更是如同梦寐。即使从综艺节目的角度而言,制作的也不是那么精致,笑点也不如节目释放得那么充分……总之,这部电影达到了“烂片”的全部标准。
即使差评如潮,但却阻止不了“跑男”票房一度飞奔。似乎是“网民从不看电影”,批评的网民那么多,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却不见少。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部粗制滥造的电影,圈钱圈得如此任性,到底谁该反思?
从受众群来看,看“跑男”的观众多以家庭为单位,或是学生、同事集群前往。看电影的目的也很简单,无非是图个集体狂欢。“跑男”在这一点上很好地满足了这一点。反观当前的电影工业,对于这样的细分市场,替代品还真的不多。我们有多少部认真地、仅仅是为娱乐大众而生的国产电影?这些电影又有多少真正地抓住了观众的笑点?即使粗制滥造,但“跑男”确实比很多生硬、做作的国产喜剧要搞笑。如果电影人放下身段用心地去娱乐大众,把这块市场做得够饱和,又有“跑男”什么事儿?
6天的制作时间,对于电影工业来说,确实是“神速”。但表面看是马马虎虎地赶制了一部电影,但背后却是数个月的节目播出、话题制造、品牌推广,最后顺势推出电影,工作量恐怕并不比一部电影少。这是一种平台嫁接,利用综艺节目积攒的高人气,在电影院里来一次大爆发。就好像书店可以卖咖啡,加油站开百货店,谁规定电影院不能放综艺节目?粉丝电影,或可视为电影市场开拓的一次创新,究竟是否成功,让未来当裁判,何必刚一冒头就要斩草除根呢?
不可否认,如果粉丝电影无节制膨胀,电影院完全沦陷,那么确实可能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情况,不利于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但这种情况只能是在市场秩序完全失控、裁判者——亦即观众——完全失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观众对于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坐视不理,或者用脚投票,拒绝观影,让这类电影完全消失;或是倒逼一些电影人用心搞笑,认真圈钱,不断丰富粉丝电影的形式和内容,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来。
无论怎样,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不仅要有抨击和打压,还得有宽容和淡定;鼓励创新,也允许失败,更要包容别人以“非主流”的形式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