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称全国25个省区市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已研发完毕,内容涵盖地方历史、地理、非物质遗产等内容,有望今年秋季开学推广。相关课题组专家向记者透露,国学教育的教育目标是“青少年完美人格教育”,认为这正是对现有基础教育中德育最有力的补充和升华。
回顾近几年民间不断升温的“国学热”,形式各异的“国学”训练班,大规模的读经活动,让人不免联想到,官方推出这套教材是为了让“国学“教育标准化,让国学教育不再是任由民间打扮的小姑娘。
教材内容涵盖历史、地理、非物质遗产等内容,让人不免想起“五四”以后“整理国故”的运动。时任北大《国学季刊》编辑的胡适先生在《发刊宣言》中提及:国学的使命是要使大家懂得中国过去的文化史,国学的目的是要做成中国文化史。“五四”运动早已远去,而国学教育依然停留在“整理国故”阶段,不免让人唏嘘,但不管如何,官方此举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边缘化的今天,不免为一次有益的尝试。
官方似乎对将要开设的国学课程寄予厚望,认为,国学教育的目标是“青少年完美人格教育”。同时还表示,“若开设‘国学课’,我们希望能培养一个高尚、心智健全的优秀孩子。”但问题是,整个国学课程目前只有一套成形的教材,除此外,什么都没有。
正如相关课题专家承认,无课程、无教育理论、无教材、无学科教研、无专业教师、无评价标准,这“六无”是当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但就目前看来,官方似乎只解决了“一无”,试问光有一小本本,能培养出青少年“完美人格”吗?
而实际上,国学教育面临的问题,绝非“六无”这么简单。根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已有20余所高校建立国学院、国学研究院。但让人尴尬的是,如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至今近10年,其毕业生所获学位仍挂靠在一级学科文史哲之下,国学学科迟迟难获学科正名。
可以说,国学教育的普及,“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多方“上下而求索”。与其一味倚仗一小套教材吹嘘“完美人格”,倒不如脚踏实地,好好想想如何解决其余“五无”乃至整个教育体系学科设置的问题。否则,再宏大的教育目标只能沦为空谈,十年心血研发而来的教材最终也只能沦为“无主教材”。
“五四”时期虽已远去,但希望其严谨治学精神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