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世界·军事

阅兵应是一种国家形象建构

发布时间:2015-01-29 17:1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北京“两会”22日晚的政务咨询会上,公安部副部长、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傅政华透露,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将在北京举行。此事引发国内外共同关注,有种种解读,有的说要示警正在东亚兴风作浪的日本,有的说刚抓了个徐才厚,现在要看看整顿军纪后新的军容军貌。

既然要举办阅兵,人们猜测一下其中的动机与意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反过来看,在决定举办阅兵时,政府一定是设想并赋予了它某种价值和意义,才能让人们觉得此举值得投入资源。

但决策者到如何定位阅兵,目前我们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决策思维不会是线性的。联想到日本一直想替自己70年前的对外侵略战争翻案,并将战争作为处理国际争端的选项,中国阅兵肯定是一种对应信号。则检阅一下军容军貌,毋庸刻意安排。但若意义仅此而已,性价比更高的做法应该是在东海或者太平洋办一场军事演习。

很难想象这是领导人随机变通的安排,因为要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因为日本挑动了我们的敏感神经,我们就打破惯例搞阅兵。就算领导人想树立威信,也未必需要诉诸一场阅兵,因为树立和展示威信有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在国家层面,向来应当遵循惯例,致力形成一些有章可循的传统。今年立,明年废,于国家不宜。

这些年,中国实际上正在进行典章制度建设,一批国家节庆与典仪陆续立起来。国家恢复了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了抗战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等。此外国家领导人于国庆前夕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也在成为国家惯例。

这样看来,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阅兵,就有可能与逢十年份的国庆阅兵一起,成为中国的庆典阅兵模式。中国有数千年文明史,祭天祭祖等典仪向来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仪式化内容,成为国家认同感、凝聚力的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告成立66年,阅兵断断续续,迄今难言传统深厚。阅兵周期模式有待定型,调整与充实的空间也大。

如果我们将阅兵仅仅理解为军容军貌的展示,那就过分拘泥它的表象了,其实它还可以是国家形象的建构。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法国国庆日阅兵、印度国庆日阅兵等,已成为国际传媒的程式化报道内容,正是阅兵,每年固定在某天唤起世人对某个国家的关注。“观兵”如“观政”,通过阅兵,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国家的“精气神”。

对中国来说,国庆阅兵不可能半途而废,如果增加一个二战胜利日阅兵式,将有助于国家形象建构及其国际传播。二战虽然已经过去快70周年,各国对战争、军国主义的反思不敢放松,有关纪念日甚至具有区分敌友的潜力。今年,中国打算和俄罗斯共同举办纪念活动,将来它还可以拓展,成为一个价值观外交平台。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杨于泽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