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亦同。”作为除夕之夜的“压轴大戏”,春晚无疑为全球华人奉上了一盘香喷喷的“新年大餐”。
从1986年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至今,冯巩就再也没有缺席过。2015年是第33个央视春晚,冯巩如能再上,则将实现“连上三十年”的夙愿。(1月26日《华西都市报》)
“老脸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老脸。”调侃过后,感慨之余,溢于言表。提及冯巩,可谓家喻户晓,他那句“我想死你们啦”的经典开场白,不知给观众带来了多少欢声笑语。从《点子公司》到《马路情歌》,从《过把瘾》再到《还钱》……冯巩带给观众的,除了笑声,便是笑声之外的情绪宣泄。然而,冯巩这张“老脸”,频现于春晚舞台,大有“青黄不接”之势,乃至有人发出“青出于蓝,而逊于蓝”的喟然长叹。
众所周知,语言类节目作为春晚重头戏,时至今日,依旧被“老脸们”占据着相当席位。当然,他们中不乏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如已故的马季、侯宝林等曲艺表演大师,观众更是如雷贯耳,其艺术地位“后来人”很难超越。以相声小品类为例,目前,能登上春晚台面且长年受到观众所喜爱的,无非就是赵本山、黄宏、郭冬临、潘长江、蔡明等一批“老脸”。种种迹象表明,冯巩连上三十年春晚,折射出曲艺表演艺术后继无人,特别是出现能扛大旗的“台柱子”。
犹记得,去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在全球化时代,一部的好的文学作品,显然既要有时代特色,更要有传统底蕴。”谆谆教诲,字里行间,展现了总书记对艺术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创新乃一个民族进步之灵魂。”没有创新,便没有文化多样性;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创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功能,是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深入阐发与时代表述。冯巩连上三十年春晚,咋一看有“姜是老的辣”之誉,而言下却道出春晚每况愈下的文化断层。中国文化需要创新、曲艺艺术需要创新、相声小品需要创新,同样,文化体制也需要创新。
近年来,虽然春晚迈出了艰难改革的第一步:开门办春晚,让那些怀揣梦想的人们,通过春晚这个表演平台,展示人生的光芒。但效果却不尽人意,依旧是“老脸把持江山”。这背后有部分观众对“老脸们”的继续期待,春晚制作团队当然要顾及到此类人群,以及由他们所贡献的收视率。但归根结底,问题的症结在于创新的乏力。
作为一名忠实观众,希望今后的春晚语言类节目能多些“新面孔”。倘若还是那句“我想死你们啦”,令人捧腹之余,剩下的更多是胃酸的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