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康定路600弄拆迁基地废墟上的涂鸦突然走红,一夜之间又遭铲除。昨天,涂鸦被拆也成为“两会”上一个热议的话题。(1月25日《新闻晨报》)
据悉这是一位法国艺术家在此留下的涂鸦作品,已走红网络,更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前去再次创作。为了安全考虑,有关部门铲除这些涂鸦作品,此举招致一些人的批评,连上海“两会”上都成了热议的话题。
有政协委员认为,这是有关部门“人多了,就怕了”的态度,是缺乏包容精神,认为加强管理和疏导,比如增派志愿者,划定安全区域,佩戴安全帽,限流等方式就可以让城市保留涂鸦之美,对此,笔者持否定态度。
“拆迁工地危险,闲人免进”这是起码的安全常识,“废墟涂鸦”的走红,无异于在危机四伏的拆迁工地上召开一个美展,人们纷至沓来,其危险性不言而喻。且不说增派志愿者、限流等方法又要花费多少公帑本身就是一个未知数,该方案如何实施,能否在出口众多、环境复杂之地保障民众安全无虞,恐怕谁也不敢打包票。事实上,有上海本地市民去看过后都觉得后怕,也提议拆除为好,相形之下,该委员的保留之说颇有一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之感。
再者,“废墟涂鸦”的走红,已经吸引长枪短炮,眼球无数,也会鼓励更多的人去到拆迁工地乃至更危险的地带“创作”,倘若不加以劝导、制止或规范,涂鸦或将变成不雅或不安。即便是涂鸦文化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建立了相应规则,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尽情涂画的,让艺术作品和观众各得其所,人们恰当地、安全地欣赏艺术美,公共场所保证公共安全,是谓公共秩序。
必须注意的是,铲除“废墟涂鸦”不是针对涂鸦而是针对“废墟”,铲除“废墟涂鸦”是公共安全的预警。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不是空洞的口号,审视人们身边的安全状况,做出科学预判、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采取果断措施让人们远离危险,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也是公共安全管理的应有之义。我们这方面血的教训太多,岂可重蹈覆辙?
涂鸦文化和公共安全本不对立,发展、包容涂鸦文化和铲除“废墟涂鸦”并非一个范畴的议题,但“废墟涂鸦”与公共安全不可本末倒置。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生命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冷静和理性。(斯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