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丹阳旧日礼俗谈略

发布时间:2015-01-21 08:5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丹阳城乡旧日礼俗,粗略归纳可分为生育习俗、婚姻习俗、寿诞习俗、丧葬习俗和社交习俗五大类。

生育习俗,有送产妇、满月和交周。所谓送产妇,孕妇临产前一月,娘家人多以饼、蛋、糖和婴儿衣服等选择吉日送至亲家,称之为“送催生饼”,以祝愿平安分娩。孩子生下来后,无论男、女,家人均以红鸡蛋赠送娘家及亲友,叫做“报喜”。娘家人及亲友收到后,选择吉日购买红糖、馓子去看望产妇,谓之“望产妇”。接下来是满月,即新生儿满一个月庆诞。是日,亲友均到场祝贺,并向婴儿赠以礼物。而主人家要置办“满月酒”,宴请来客。一般满月第二天,母亲带婴儿回娘家休养。婴儿出生后一百天,主人家都置酒席庆贺,称作“交百露”,以期望“过百岁”,祝健康长寿。此时,外婆、外公则送炒米花、糖果、鞭炮等,以示庆贺。孩子一周岁时,主人家皆办“交周酒”,亲友则送礼贺喜。此日,多让婴儿放在小盘篮中央,里面放上书本、尺子、铜钱、算盘等物品,看他抓哪一样。若孩子抓到铜钱,表明其长大后发财;若孩子抓书本,则表明日后有文才等。

婚姻习俗,有婚配、订婚和结婚“三部曲”。旧时,男女婚配,均由父母包办。20世纪后期,始兴自由恋爱。如今,婚配习俗已呈多元性,并各种婚姻组合也屡不鲜,城乡通婚已成寻常,本地人与外地人结亲也司空见惯。以前的订婚习俗较普遍,订婚吉日一般由男方择定。此日,拍订婚照、买物品、宴请。定亲后,未婚夫每逢过年过节都带礼品拜望岳父母。上世纪90年代后,订婚习俗发生变化,订婚的渐渐少了。结婚习俗沿袭多年。婚前,男女双方均向亲友、乡邻发喜糖,并发请帖恭请吃喜酒。旧时,丹阳城乡男女结婚,女方多敲锣打鼓送亲,行至半路,由男方迎亲队迎接。后渐渐新娘改乘披红挂彩的轿车出嫁。结婚当天,城乡均有“闹新房”之习俗。丹阳民俗,大喜兴闹,认为越闹越吉利。

寿诞习俗,丹阳城乡较浓。笔者小时候就看到乡下人多有做寿之习俗。民间称三十岁以下叫过生日,五十岁以上称做寿。乡下还有“做三不做四”之说,认为“三十不做,四十不发”。乡下普遍有五十岁后做寿提前一年做的习俗,叫“做九不做十”。记忆中,每逢生诞日,亲朋好友备礼祝贺,礼品昔日有寿桃、馒头、寿面、寿糕,后改为方便面、卷面、面包和蛋糕,另加礼金和衣服、鞋袜等。上世纪80年代后,城乡人做寿习俗开始由繁变简而时尚。同仁好友、亲戚多送“红包”,也有去电视台点播歌曲、送上祝词。开席前,都要鸣放鞭炮。席间,小辈和亲友都是逐个向“寿星”敬酒,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的吉祥话。进入90年代后,城乡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做生日盛行,进入21世纪,一些家庭又喜欢岁岁过生日。另外,丹阳少数地方还有做“阴寿”之习俗,即为逝去的人做寿,亦称“冥寿”,多在家中举行纪念性祭祀活动。

丧葬习俗,丹阳民间一直流行。丧葬礼仪有寿终整容、报丧、入殓、守灵、殡葬、火化、烧火、百日祭、脱孝等,这些习俗至今仍存。上世纪90年代后,丹阳城乡一些地方兴“哭七七”。入殓夜,除殡葬乐队表演节目外,重头戏便是“哭七”。此时,乐队中一女角身着素装,跪于灵前,现编现唱,边哭边唱,痛诉死者辛酸的一生,结束时,口发“利市”(吉利话),主人家随声附和“借金口”,并送给“哭七”女“利市钱”。城乡有“做七”之俗,人死后第七天为“头七”。以后每过七天为一“七”,至七七四十九天而“断七”。丧事过后,第一个清明节,主人家要“上新坟”,去墓地修坟祭扫等。

社交习俗。丹阳人素有“俗重礼信”,注重言谈举止和社交礼仪。社交习俗,体现在称谓、交往、宴请、送礼等4个方面。特别是送礼习俗,沿革多年。城乡民间历有“礼尚往来”之习俗。凡遇红白喜庆,皆送礼。农村历来有送夏、送栽秧包、看产妇、出见面礼、送中秋包、送年包等礼俗。逢年过节,晚辈多给老人送礼,旧时仅限鸡蛋、红枣、白糖之类。上世纪80年代后,改送麦乳精、桃酥包之类。90年代后,改送桂圆包等营养品。进入本世纪后,城乡送礼呈现多样化,有送保健品的,有送牛奶糕点的,也有给老人买保险、送红包等,更加便捷、时尚、实用。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刘联芳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