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松、梅并称“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喜爱。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是十分高雅之物。由此也派生出一些咏竹佳联来,或抒情或言志,蕴含着深厚的哲理。
“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为天地生春,抚节长存终古绿;与松梅作伴,洁身共证辟寒心。”翠竹四季长春,给大地注入永恒生机。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它们不畏风霜雨雪,始终保持洁净的身心,令人钦佩赞美。
“劲节生来瘦;高材老去刚。”“竹青怀素志;梅老秉芳心。”这两副对联赞修竹坚韧不拔、朴素无华,同梅花一样,越老越芬芳可人。
“千古虚心尊此老,九州高节拜先生。”“宜和竹论虚和实,不与谁争高与低。”此两副对联赋予竹以人格灵性,虚怀若谷,高风亮节,既虚又实,能高可低。
“屈屈伸伸,雪压千屋犹奋直;潇潇洒洒,风来四面又何妨?”该联以竹拟人——大丈夫能屈能伸,壮志凌云,且风承四面,得心应手,何等潇洒自如。
“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此联对仗工巧,含蕴深邃。上联讴歌雨后春笋长成嫩竹,坐看成林,给人间带来无限春意。下联借宋朝卢梅坡《雪梅》诗意:“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表面上像贬梅褒雪,其实隐含梅比雪香,各有各的韵致。
历史上可称“竹癖” 的人不少。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撰联云:“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出竹,直似儿孙。”以竹喻人,希望儿孙都像竹子一样,正直可爱。
清代另一位书画家李有联题联云:“有竹人不俗,无兰室自馨。”他认为居室周围没有竹子,就会显得俗气。清代书法家傅山也曾撰联曰:“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听潇潇“竹雨”,沐阵阵“松风”,赏幽幽“琴韵”,有情有景,可谓一幅绝妙的“听雨赏琴图”。
前国民党将领顾祝同曾在卧室内悬挂一联:“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怒气写竹,喜气写兰。”为什么要在发怒的时候才画竹子?大凡人发怒时,刚极、气极,正宜画竹,因为竹乃至刚至性之物。
古往今来,咏竹的对联很多,好恶却大不相同。陈毅曾集诗人杜甫的诗句为联:“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根。”对于“新松”诗人希望它们长得快,长得高,长得壮。而那种随处乱生、侵蔓庭园的“恶竹”,诗人却认为纵有万竿,也必须把它们除去。此联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憎和好恶。毛泽东曾引用过的一副有名的对联:“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把不学无术,浅薄无知的人比作芦苇和竹笋,进行了入木三分的讽刺。
细细品读欣赏这些深含哲理意趣的咏竹对联,能引发人们思索品味,扩展读者想象空间,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