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2014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指数大中城市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指数为66.5,处于“基础水平”。而对于员工提升福利保障水平的需求,仅有47.5%的企业表示愿意增加员工福利保障投入,更多企业的态度是“保持不变”、“不会”或避而不谈。(《工人日报》1月13日)
在2012年,我国就首次通过指数化方式,对企业员工福利保障状况进行系统测量和调研,当年我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指数为65.37,处于基础水平。可见,我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的提升速度,与社会发展、职工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据说,有关部门将福利保障水平设为五档:低层次水平、较低层次水平、基础水平、较完善水平和完善水平。从两年的测量和调研结果看,我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指数已处于第三档,即基础水平,离较完善水平只有“一步之遥”,表面看还算不错的成绩。但是,66.5和65.37这两个“大数据”掩盖了多少“细问题”,这两个“平均数”能不能代表“大多数”?
事实上,企业员工的福利保障水平,行业、企业差异一直十分明显。根据两年调查结果,从行业看,“金融/银行/保险”行业员工的福利保障指数最高,而“加工制造/仪表设备”行业员工的福利保障情况最差。从企业看,国有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情况最好,外企次之,民企最差。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指数测量与调研,不知道调查面有多宽、范围有多广,结论会不会有失偏颇?
另外,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水平的公平性也常被质疑。在不同类型企业间,央企的高工资屡遭网友“羡慕嫉妒恨”,央企的好福利也频让网友感慨。即使在同一企业,正式职工与劳务派遣职工不仅同工不同酬,福利也有差别;国企普通员工与管理层的工资与福利待遇也悬殊颇大。
因此,面对企业员工福利保障处于基础水平的调研结论,千万不要认为成绩不错。有关部门应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要调整工资分配差距,而且要缩小不同类型企业和行业中员工福利保障水平的明显差异,减少福利保障中的不公平问题。而对于福利保障动力不足的企业,相关部门则应运用优惠、减税等手段,鼓励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职工的福利保障水平。
(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