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季裹着被子看《甄嬛传》是一种享受。据考证,清朝时一年内北京约有150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因此《甄嬛传》里很多桥段都是在冬季上演的。
这样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后宫佳丽们是怎样防寒呢?
在清代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为此宫廷里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相关事宜的机构,比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机构。这个机构的太监的活可不轻松,紫禁城内人数可不少,因此宫内的炭供应量是有标准的,不能滥用,据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为了不污染室内的空气,惜薪司得准备那种火力旺,不冒烟也无味的优质木炭。在《甄嬛传》故事上演的雍正年间,想来宫内的炭供应量的标准与乾隆年间应该不会有很多差别,甄嬛随着地位的攀升,每日能享用的炭供应量自然也在增加。从《甄嬛传》里可以看见火盆、炭炉等是佳丽们比较常用的取暖方式,甄嬛的寝宫自然少不了这些东西。
清朝宫中取暖不单靠火盆,说到这不得不提到宫廷内“集中供暖”的设施——地龙,紫禁城内宫殿的地面下,大多都挖有火道,殿外廊子下设有一米多深的坑洞,即灶口,这就是地龙结构。太监在灶口烧火,热气通过火道遍及地面,足以让贵人们驱寒。除此之外,清宫室内还设有暖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现今北方农村还保留的炕床类似,人在上面非常暖和。在《甄嬛传》里嫔妃或小主们从寒风凛冽的室外走进宫内,然后脱去厚厚的华服,想都不想就立马坐在了炕上,诸如这样的情节可不是编导的臆想,因为炕上着实暖和着呢!
古人在冬天御寒衣服是必不可少的。裘是有钱人的冬装,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人所穿,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能享用的。看《甄嬛传》如同看一场华丽的时尚冬装发布会,有佳丽穿羽纱做面,内镶狐狸皮为里的宽袖大衣,有佳丽穿蚕丝为面、里镶貂皮的披风,总之涉及多种丝织、毛织、皮毛衣料,尽显荣华富贵。
前几天上网发现有款甄嬛版暖手筒在热卖,暖手筒30多厘米长,材质是棉,双手可以插入暖手筒中取暖,还可以当枕头使用。看来中国的商家真是非常聪明,从电视里也看到了商机。其实《甄嬛传》里嫔妃们戴的“暖手筒”叫做“套袖”,一般用水獭皮、紫貂皮、丝棉缎子做成,十分华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