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灰名单制度”让受骗不再任性

发布时间:2015-01-07 16:0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昨日,省公安厅刑侦总队负责人向媒体披露,去年以来我省警方与金融系统建立警银联合防范打击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工作协作机制,在拦截受骗钱款汇款的同时,全面启用“灰名单制度”,直接拦截查封被骗群众汇款诈骗账户,进一步保护群众账户资金安全。

  (2014年12月31日《海峡导报》)

  

2014年4月,刘大爷在网上花了1760元买了一款男性保健品。但谁料想,他随后陷入了一场网络骗局。骗子穷尽手段,甚至把前一轮的理由翻盘了一次,刘大爷还是照常汇款。据悉,刘大爷先后被骗30多万。其实,在他被骗7万多元时,就发觉了这场骗局。但是,刘大爷想看看骗子到底能骗他多少钱。刘大爷的行为令网友惊叹——有钱,就是任性!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针对老年人的网络诈骗、电话诈骗呈现高发势头。这类诈骗分子非常狡诈,他们掌握了老人的心理,层层设套,步步为营,因涉及远距离作案,网络上交易,公安查处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独居老人,上当后到银行给骗子汇款,即便是被银行工作人员发现了端倪,进行劝阻,老人也不会听从,反而怪好心的工作人员多事,固执地要求汇款。如此“任性”,有时候让银行工作人员也啼笑皆非。

网络诈骗查处困难,阻断网络诈骗的有效途径就在于银行这个环节。可是,银行工作人员也没有火眼金睛,发现异常的汇款,他们能及时劝阻,但那些隐蔽性较强的诈骗呢?毕竟,在银行工作人员的眼里,任何银行账号都只是一组没有特殊意义的数字,他们也仅能凭借对汇款人的外部观察,来判断是否属于网络诈骗。因此,能被及时发现并劝阻的汇款,还只是少数。

不过,福建省公安和金融部门联合实施的“灰名单制度”,让我们眼前一亮。老百姓发觉上当后,必然选择报警。警方根据受骗经历和事实情况进行侦查和判断,若断定的确属于受骗,即便不能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也可以将犯罪分子的银行账号纳入到银行系统的“灰名单”中。如此,再有人汇款到此账号,银行汇兑系统就会报警,银行工作人员一边劝阻,一边报警,受骗的概率就会降低。这不只是逻辑推理,“灰名单制度”在福建实施一年,网络诈骗案发数量与2013年同期相比减少1万起,避免群众受骗损失近亿元,同时,银行还成功拦截受骗群众1800万元汇款资金,这就是最好的证据。

“灰名单制度”让受骗不再任性,为民众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值得点赞和喝彩!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黄齐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