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穆源学校三十周纪念塔

发布时间:2015-01-02 07:3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江的这座塔,也建于民国时期

穆源学校三十周纪念塔

 

 
范用和他做的穆源小学模型

 

古城镇江,历史厚重、人文荟萃,民国时期,还曾为江苏省会时达20年之久(1929年-1949年)。近年来,以打造民国建筑风格为主题的伯先路、京畿路和大西路西段,已日现端倪。其实,民国时期的镇江,并不仅仅有别致的建筑,还有其他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去保护。

2013年11月17日《京江晚报》“名城”栏目刊登了朱同老师的文章:《回眸民国时期,镇江城三座纪念塔》,今年9月1日曾刊载了金存启先生《回眸民国时期磨笄山上,还有一座纪念塔》,9月3日、4日,晚报“看点”版对磨笄山上的纪念塔进行了连续报道,之后的9月15日刊载了于锡强先生的《民国时期还有一座纪念塔:大照电气公司成立30周年纪念塔》。

据笔者所知,民国时期,除上文中提到的几座纪念塔外,其实,还有一座纪念塔我们不该忘记,那就是建于民国二十五年的“穆源学校三十周纪念塔”。

“穆源学校三十周纪念塔”位于杨家门原穆源小学内(现为润州区文化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史料陈列馆),纪念塔采用西方方尖碑造型,分为塔身、塔座和塔基,塔基由旧城墙砖筑砌,塔座和塔身均系花岗岩石材。整座纪念塔坐北朝南,四面刻字,字自右向左,竖写,原为绿色,今描为金字。塔尖为底长48cm、棱长43cm的四棱锥,塔身为上底长48cm、下底长59cm、棱长165cm四棱柱,塔座为底长60cm、高64cm,三层四方形组合体。保存完好。该碑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二月。

据著名出版家范用先生(1923年-2010年)在《我爱穆源》(1995年11月三联书店出版)“第十五封信 别了,母校!”一文中记载:1936年穆源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离校,“我们五十一个毕业生,出钱在学校里建立了一座‘穆源学校三十周纪念塔’,算是留给母校的纪念。也是同学们对学校的感恩之作。”

中国回教青年学会机关报《中国回教青年学会会报》第三号第156页(1937年4月1日出版)中有一篇关于穆源学校筹备建校三十周年庆祝活动的报道,“镇江穆源学校三十周年纪念,于十二月二十日举行,现正积极筹备,所有学校调查儿童成绩、展览、游艺、表演等工作,已分别进行,该校并柬请各界惠临参观指导……”虽然是活动筹备的报道,但也足可想象当时校庆活动的隆重和热烈。

塔身正面(即南面)右上为“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正中为“穆源学校三十周纪念塔”,左下落款“道能述题”,并有两枚道能述篆刻印章,惜已模糊难辨。

道能述(1895年-1966年),又名登武,镇江人,善书法,现代京剧名票。民国二十四年,与张沛霖、叶肖梅等在镇江发起成立国风京剧票社。由于他阅历深,戏路宽,为人厚道,办事认真,深得票友们的信赖,被尊称为当时镇江票界“元老”。穆源学校1936年的毕业生张凤珠曾得到他的指点,成为国风京剧票社女花脸,后移居美国。

塔身背面(即北面),计四列,共209个字,内容是:“我校创立卅周年矣,吾侪欣逢其会,幸何如之。回溯创始诸公艰难缔造之苦心,与诸校友历载经营之至意,无非为我后生造福社会国家培才也。元勋莅校八载于兹,与诸生朝夕相处,平日言论谈笑,在在告以校董兴学至真旨,诸生耳濡目染,能毋忘乎!迩者,诸生瞬将毕业,特建斯塔以留纪念。要知,母校固将偕斯塔永垂万古,而诸生前途事业,抑能若塔之巍然矗立于人群中。斯乃诸校董殷勤之望,亦为我诸教师之所托也。是为记。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元勋撰书。”

浓浓师生情谊溢于言表,并勉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以不负“创始诸公艰难缔造之苦心”。

元勋名为黄建平,1929年受邀到穆源任教,由教员升职校长助理、副校长,与镇江较早的旅游图书《镇江指南》编著者之一、穆源小学的另一位老师童西蘋(1897年-1947年)先生私交甚厚,1935-1937年升任穆源学校校长。

著名出版家范用1936年毕业于穆源学校,当年以考榜第二名考入镇江中学,得知信息后,“校长黄建平乐得合不拢嘴,穆源小学从此更是声名远扬。”也就在这时,范用“嫌原来名字(范鹤镛)笔画太多而改名。”范用先生笔下的黄建平校长是怎样的呢?“他的字写得很好,有书法美,你看看纪念塔就知道了。黄校长看上去非常严肃,他希望穆源的小学生个个都是好学生,因此,要求很严,同学们都有点怕他。其实,他很和气,很关心同学,爱护同学。星期天见到他,他会拉着你的手在校园里散散步,问长问短,有时还会给你讲个小故事,总之,是要你学好。黄校长的数学很好,亲自给高年级上算术课,亲自刻写讲义,这些讲义如果保存下来,可以欣赏他的书法。”(“第五封信 亲爱的老师”,《我爱穆源》1995年11月三联书店出版)

纪念塔的东面竖写着立碑的“民国二十五年度六年级全体学生”的名字,其中就有范用曾用的名字“范鹤镛”。

“1937年11月27日,日本飞机轰炸镇江城,穆源小学遭难了,双翅膀的飞机俯冲很低,连续投了几颗炸弹,并用机枪扫射,这座漂亮的学校和周围的民房顿时成了一片废墟。”(《镇江沦陷记》第91页 张怿伯著 嵇钧生编注 1999年12月出版)“穆源学校三十周纪念塔”幸免于难,只被机枪扫中几处,该塔既是穆源小学辉煌时期的缩影,更是日军侵华战争的有力佐证。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文/图 薛龙和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