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诗圣杜甫与镇江

发布时间:2014-12-28 08:0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镇江成为南北通津。古代的诗人词家大多游历过镇江,留下了数以万计歌咏镇江的诗词。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仙李白生前曾数次到京口,写下了《焦山望松寥山》、《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永王东巡歌》、《丁都护歌》等诗篇。而历代史籍和镇江方志却都未有诗圣杜甫游京口、咏京口的记载。其实,杜甫青年时期曾经游历京口,也留下了咏及京口的诗篇。

唐开元十九年(731年),杜甫20岁之际,开始了吴越之游。

他此游的动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想饱览吴越山水名胜。江南山水秀丽,又是六朝故地,许多著名的文坛雅士都曾寄籍于此,留下了驰名于世的诗作。杜甫曾说,“《文选》烂,秀才半”, 早在童年时代,他就熟读了《文选》中陶渊明、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谢朓、阴铿、何逊、徐陵等辈的诗作,对江南这诗赋之地充满了向往之情。二是想拜访长辈亲戚。他的叔父杜登在浙江武康(今浙江德清西)做县尉,姑父在江苏常熟县做主簿,吴越之游无疑可以拜望他们,并可得到他们的帮助。

杜甫吴越之行的线路是:从洛阳出发,走水路,沿着大运河,经过淮阴、京口,渡过长江,到达曾为六朝古都的江宁(今南京市),然后“下姑苏,渡浙江,游剡溪……”

杜甫漫游吴越计4年之久,究竟到了哪些地方,都会见过哪些人,又写过什么诗作,如今人们知之甚少。这是因为他早年大量的诗作都遗逸了的缘故。杜甫7岁即能诗,前半生的诗作应不下千首,而流传至今的不到十分之一,早年的诗作大多佚失了。明代对杜诗研究颇深的王嗣奭曾推想说:“(杜甫)壮岁诗文,遗逸多矣,岂晚岁诗律转细,自弃前鱼耶?”杜甫晚年对诗歌的格律要求越来越精细,可能将早年所写的诗作多弃置了。王嗣奭的这个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杜甫早年吴越之游,一定写过许多诗,其中也许不乏关于京口的诗,可能他自认为那时所作不如后来的完美。他“晚节渐于声律细”(《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因而对早年所写的诗总觉粗率而多弃置了。后人所了解的杜甫的吴越之游,只能依据他后来诗作中片言只语的回忆而稍有所知之。

乾元元年(758年)春,杜甫49岁之时在左拾遗任上。他的同僚许八拾遗回江宁省亲,行前有许多好友写诗相送,杜甫也写诗相赠,诗题为《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样,志诸篇末》。这首诗的长题其实是诗题加诗序。我们通过诗的长题,可以了解到杜甫20岁南游时,曾在江宁县盘桓过,在那里结识了许八。十分有缘的是,在27年后,他俩竟然殊途同归,都做了拾遗。

杜甫在诗中写及当年吴越之游的行程,并写及在江宁时,曾向许八乞要瓦棺寺中维摩图样的翻绘本。

其诗云:

  诏许辞中禁,慈颜赴北堂。

  圣朝新孝理,祖席倍辉光。

  内帛擎偏重,宫衣著更香。

  淮阴清夜驿,京口渡江航。

  竹引趋庭曙,山添扇枕凉。

  十年过父老,几日赛城隍。

  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

  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

这首诗前二段各六句,后段四句收尾。首段前六句,从送许八叙起,写诏赐许八南行归江宁省亲。同僚为其饯行,皆所以荣其亲也。第二段六句,设想归省回家所经之处、所做之事,将途经淮阴驿站、在京口渡江航行,而至江宁。早晨省亲,须至晚方定。末段四句,写自己当年曾载饥载渴去观赏维摩图样,追其踪迹,时隔27年仍不能忘怀江宁瓦棺寺那神妙的旧迹。虎头金粟影,指瓦棺寺顾恺之所画的维摩图像。《唐瓦棺寺维摩诘画像碑》记载:“瓦棺寺变相,乃晋虎头将军顾恺之所画。”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多才气。尤工丹青,传写形象,莫不妙绝。曾于瓦棺寺画维摩诘,画讫,光耀月余。金粟影,即维摩图。

杜甫这首送许八的诗,想象着许八乘船离开京都长安,取道黄河而入运河,夜过淮阴驿站,然后通过京口渡江而航,回到阔别十年的父老乡亲身边,拜见父母,到城隍庙去礼神,便拉近了他与同僚、故友许八的距离。他以人之常情在诗中反复言说,一方面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另一方面,也回忆了他当年去江宁的路途,以及沿途的情景。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十分清楚地看到,杜甫对京口渡江航是十分熟悉的,时隔27年仍然记忆犹新。这些,当然都源于当年他曾有过的吴越之游的不凡经历。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范然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