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石浮桥,应该是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非常古老。
不像镇江的其他古桥,虎踞、清风、嘉定、丁卯等等,石浮桥的名字非常普通,本本色色,就像一个平头百姓。有一位旧时文人,把镇江的桥巷名字,连缀起来,撰成一副联语:“范公公拖板搭浮桥,石婆婆磨刀劈竹竿”。其中的浮桥,就是指的石浮桥。老地名中,石浮桥西、中华路头,有一条巷子,大名就叫浮桥巷。一副联语,使得古桥的名字传之不朽。
石浮桥,桥体高大壮硕,桥身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婀娜多姿,条石整齐,古朴凝重。单孔独券,高高耸起。远远望去,犹如一轮圆月,横卧在古运河上。桥下流水,时而平缓,时而湍急,可以行船渡人。桥面宽阔,能五马并行。两侧的石栏板,精雕细琢各式花纹图案。中间一条窄窄的石板道,留下了独轮车辙的深深印痕。两旁的石阶,跨度、阶距,科学合理。行走于上,舒缓平坦,桥体南北两侧,和桥洞相对应,东西对称,分布排列,嵌有四个龙头。龙头雕刻细腻,精美绝伦。须鬣奋张昂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每个龙头的嘴里,都含有一颗活动的石珠。
桥顶设有桥神庙。沿北侧栏杆,坐北朝南三开间。不饰窗棂,显得宽敞明亮,简洁大气。逢年过节,都有人前来烧香拜神,一时香火旺盛、烟雾缭绕。
古桥上设桥神庙,并不常见。在镇江的石桥中也是仅此一例。这种格局,少有罕见而奇特,其中必有一说。
石浮桥上有两大特色,不可不说。即白天的童儿糕、晚上的干切驴肉。
桥神庙向西,不出数步。沿着北侧栏杆,就是童儿糕的摊点。
童儿糕是一个大众化的食品,制作并不复杂,在一个木制的模具里,灌上冲碓过的籼米粉,用鹅毛翎子沿口掸平,盖上木盖。然后放置到煤球炉的蒸锅上,同时可放三、四只以便轮番使用。利用锅中滚水烧出的蒸汽蒸熟。几分钟后,即可取下模具,摘去木盖。轻轻一磕,就能倒出一个完整的童儿糕来。童儿糕,甚有特色,成品像一只洁白的小喇叭。粉嘟嘟的、软兜兜的,雪白粉嫩,热气腾腾。滚烫的童儿糕,老少皆宜,大人可食,小孩可吃。在那个年代,人们还不知奶粉为何物的时候。人家生孩子,倘若碰到奶水不足的情况。童儿糕可就派上了大用场。用开水将童儿糕调成米糊,是喂养婴儿的上乘佳品。既经济、又实惠,也方便。所以,童儿糕的名声,是远近闻名,妇孺皆知。而生意也是十分火爆,常年不衰。
晚上的干切驴肉,更称得上是桥顶一绝。
每到日落时分,天刚刚擦黑的时候。山东人的驴肉担子,都会风雨无阻,准时准点地出现在石浮桥顶。一灯如豆、灯光荧荧,一直亮到深夜。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他家的干切驴肉,更是美味中的美味。香气浓郁、卤汁醇厚、入口酥嫩、柔韧有劲。他家的制作方法,十分神秘,从不示人。只要人们上得桥来,经过摊旁,都能闻到一阵阵的扑鼻香味,令人馋涎欲滴。而老板的刀工极好,快刀薄切,切得如同薄纸一般。切好以后,再浇上些许老卤,用荷叶一包一扎。拿到家中,临食用时,打开荷叶包。一股浓郁的驴肉香气,伴着淡淡的荷叶清香,直接沁人肺腑。再佐以烧酒,更是妙不可言。抿一口烧酒,吃一筷驴肉,其乐融融。那种滋味,非亲尝不能得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正是打嘴巴子都不丢的舌尖美味。
谈到石浮桥,必然会连到上河边。古桥老街一脉相通,首尾相连。石浮桥全然是上河边古街翘昂起的龙头。借着这点灵气、昔日的上河边十分繁华、兴旺发达。石板铺成的街道,整洁清爽。两旁的商家店铺,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真个是人烟稠密,车水马龙。
靠河坎朝西的是张少和命馆,这里常有故老在此相聚,每每高谈阔论,谈天说地。接下来,南边是铁匠铺,成衣铺,一家素菜包子店,二分钱一只素菜包子、馅心里还有木耳、白果,清清爽爽,只做早市零卖的生意。紧接着是略具规模的陈益堂寿材店。对面则是张颂南之子少南医寓,青砖水磨勾缝实盖的大瓦房。张少南人称大先生,专治各种外科疑难杂症。据说所用的秘制膏药,里面有真麝香,因此远近闻名,四乡八镇的人,都慕名而来求医。再往东则是徐家大龙宝肉店,老板号称“一刀准”。买卖公道,从不少秤,也不以次充好。因此每天都要卖好几片猪的猪肉。对过是小韩儿酱园店。店堂里一溜放着几只大砂缸,盛放的都是三优抽油、陈年香醋、各种酱菜林林总总。细巧一点的有黄瓜纽、什锦菜、甜酱瓜、萝卜头儿。大路货的有红萝卜干儿、大头菜,散称的豆瓣酱等等。一应俱全。老板娘是一个中年孀妇,做生意十分和气,哪怕是买二分钱的酱,都会特地用荷叶包好。胡振龙的铜匠铺。满屋之间,挂的、放的都是铜盆、铜吊子、铜汤壶、铜脚炉、锡吊子等等,叮叮当当、亮亮霍霍。也是一个殷实大户,独他家是一座二层楼房。与新河街交接的三岔路口,是罗家伙面店。罗师傅做的小刀面,做面、下面都是一把好手,而且人缘极好。所以生意十分兴隆,每天早市都是人头上接钱。面店隔壁是一家豆腐店。每天大清早,都要煮上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豆浆,一碗一碗地舀着卖。另外,还有烧饼摊子、油条店、茶食店等等。面店的斜对过,则是一家五洋杂货店。卖的都是烟酒杂货,针头线脑。洋火、洋油、洋皂;歪歪油、雪花膏之类。零售的香烟,往往都能抽到一张精美印刷的洋画。洋画的内容,都是小孩子们特别喜欢的,诸如“三国”、“水浒”、“封神榜”里英雄人物的肖像。再往东,还有两家中药生药铺。店堂里长长的柜台上,放着戥盘、切刀和碾槽。柜台边上,竖着高高的柜子,满是贴着各种药名标签的长抽屉。老街上,还有一位孙医师。治疗关节炎,以及疔痈杂症,十分有名。主要是用药较猛,收效甚快,口碑极好。上河边的末端,还有培初小学堂、大安救火会。
平时的上河边,街面上还有流动的肩挑担卖,各种做小生意的,吆喝之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繁华的市面、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随着京口闸的兴建,石浮桥的拆除。上河边从此风光不再,昔日繁华烟消云散。过去的商家店铺,都变成了住家民宅。
有人说,上河边的衰败,归咎于石浮桥的拆除。龙头毁了,风水破坏了。说说罢了。石浮桥和上河边,是唇齿相依的血脉关系。拆了石浮桥,上河边也就成了一条不通的呆巷子。这也可能是一点点客观因素吧。
一晃五六十年过去了,睹今思昔,令人感慨万千。亲见了石浮桥的拆除,上河边的盛衰嬗变,又眼看着中山西路的勃然兴起。虽然有几分怅然若失,更多的却是振奋和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