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清代古城救火会

发布时间:2014-12-20 08:5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时镇江城区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遇火易燃。城郊民居大多为棚屋,草舍,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火灾。古人提出了“防为上、救次之。”“防患于未然”等一系列消防指导思想。

 
清代救火水龙(网络资料)

清初,消防组织已经诞生,主要是民间救火会。光绪末年,官办消防组织出现。

史料记载,从清乾隆年间到清末,镇江地方士绅雇人从事本家族、本街道、区域救火会,均以“堂”号为名。清乾隆年间,地方政府以民间捐赠的水龙,划为一个个消防救火会,并划分消防救火区域。

乾隆二十一年(1756),邑人贡生、议叙主簿袁文,字秀溪,设粥厂,设义渡,还创水龙以救火。乾隆二十六年(1761),袁文捐办乐济堂水龙五架,分设大云坊、小云坊,大围坊。乾隆四十九年(1784),意诚堂募捐水龙一架,由曹宏词负责经管。乾隆五十五年(1790),上河边各米行捐办水龙一架,由唐瑞丰经管。西门桥吴景先捐造铜水龙一架,由胜茂号经管。鱼巷口袁景尧等捐办水龙一架,由同椿典经管。西坞朱志宣捐办普安堂水龙一架,由恒茂号经管。新河吴寅盛、槽坊吴永昌、锅店汪元兴捐办崇善堂水龙一架,有三家经管。柴炭巷叶彭年捐办永安堂水龙一架,由乔甸安经管。西越城水龙一架,由颜天生纬店经管。宝城坊新水龙一架,由意诚堂经管。计十四架水龙,由衙署主簿张德元记录在案。由张德元承管一切雇夫救火事宜。

嘉庆年间,秉承乾隆年间消防立足民间做法,城里城外各个街巷均添置水龙。至道光年间,水龙有三十架之多。就是说,镇江城里城外有三十多家救火会。

同治十三年(1874年),镇江府绘制了一幅救火会图,标注了十四家救火会所负责的地点:润济堂在县库前、公善堂在五条街、旗营龙在大市口、公安堂在古通巷、安乐堂在四牌楼、平静堂在堰头街、大霈堂在西越城、永安堂在上河边、永安堂在打索街、犹龙堂在鱼巷、义济堂在山巷、静安堂在银山门、普安堂在西坞街前、万安堂在西坞街后。

北门外东码头,从道光至同治年间,设水龙五架,分别设在夏家门、陈家门、吴家邨、千柳邨和码头。

城里城外各水龙,均为各地段居民、铺户、行栈、土人等公捐公办,一处有事,各龙俱往,互资救护。要求各堂(救火会)须清楚所辖区段水井位置、水源状况,明文落实救火会消防措施及规定。常镇道沈秉成以隆冬水涸取水维艰,谕知城乡救火会和民众:“民间积水以防不虞”。一时间,城内外捐设太平水缸、太平桶数百十具,分设在各坊、街、巷宽衍之处,做到有备无患。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王礼刚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