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从“市民身”到“市民心”

发布时间:2014-12-15 08:5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对展板上“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几个字高度评价:“这与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不谋而合!”总理说,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其他的一切都要为人服务。推进城镇化意不在“地”,不在“楼”,而在“人”。

总理的这番话,既是对我国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政策理念的再次说明,更是对有些意在“地”、意在“楼”而不在人,盲目推行城镇化地区的一次提醒。

有些地方政府在为获得建设用地指标和财政收入目的的驱使下,打着新型城镇化的旗号进行土地征收和新社区建设。由于缺乏产业和就业的支撑,农民原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虽然拥有了市民的身份,但是对自己那个仅仅写在纸面上的市民身份凭证并不认同,仍旧保留着农民的心,公路上晒粮食、毁绿种菜是这类“农村社区”的常见现象,甚至有的农民根本就不愿住进在自己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社区。老村拆不掉,新楼没人住,导致了这些新型农村社区的“二次空心化”。

如果一个即将推行城镇化的地区,缺乏城镇化所必需的社会根基和城镇化后所能为人提供的最小承载保障,也就相应的缺少实现城镇化的前提。户籍制度的改革能够帮助农民进城,帮助他们获得市民的身份,但是只有和户籍制度紧密联系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改革,才能保障新进城农民享有公平的机会和平等的权利,才能让他们对成为一名市民产生由衷的心理认同,才能让这些“新市民”拥有“市民心”。否则,那些因忽略人的主体地位、为城镇化而城镇化所导致的问题将会随时暴露出来,进而激化更多的社会矛盾,带来更大的风险隐患。

表面上的城镇化推行得再快,最后形成的也只是一个空旷的拥有现代城市面貌却无处不充斥着乡村社会气息,拥有市民身份却向往农居生活的由非典型“市民”所居住着的陌生地带。终有一天,那些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为老百姓着想”而推进“城镇化”的建设者们会发现,他们一直以来所做的只是“表面城镇化”的工作,而忽略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工作——“人的城镇化”。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姚良正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