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假乞丐”背后的真问题

发布时间:2014-12-14 07:5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浙江台州温岭网友“小云”,7日跟踪了一位残疾乞丐一个多小时,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原先瘫痪的乞丐,数着讨来的钱,起身行走,拦了辆公交车回家了。此前,网友“小云”欲给这个乞丐更多帮助,没想到,乞丐不耐烦地说:“你能帮助啥?不要挡我财路!你有这个能力吗?”(12月8日《钱江晚报》)

显然,骂爱心网友“挡财路”的这个乞丐,是个彻头彻尾的“假乞丐”。“假乞丐”这种博同情骗爱心的手段,是对爱心的一种亵渎,确实令人生厌。特别是,这种不讲诚信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人们帮扶弱势群体的积极性,而且误伤了那些真正需要他人帮助的人群。比如,人们经常会遇到善意的忠告:“乞丐大多是骗子,不值得帮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假乞丐”是检验诚信和爱心的一张道德试纸。

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一些人爱心和诚信缺失,才会认为“乞丐大多是骗子”,才会对一些弱势群体如此冷漠。不仅如此,由于爱心和诚信的缺失,救人者反被讹诈的“教训”,成为人们选择自保的“经验”。于是,看见老人跌倒不敢去搀扶了,以免善心换来恶报;于是,发现坏人行凶作恶,也不敢挺身而出去制止了,以免见义勇为的善举,非但得不到认可,反而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各人自扫门前雪”,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共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人们告诫自己的座佑铭。

有人把上述种种消极、冷漠、甚至是自私的社会怪象,归罪于社会信任度低。而信任度偏低,源于少数人像“假乞丐”一样不讲诚信。譬如,由于不讲诚信,当自己遭遇车祸被人救助时,为了挽回损失,便以恶报善,一口咬定救人者就是肇事者,以此讹诈钱财。这种不义之人,虽然舍弃了良知,却得到了实惠;虽然不讲诚信,但因为不为人所知,而没有失去公众的信任。相反,有人恪守诚信,崇尚助人为乐,由于种种变故,反而得不到被救助者的信任;甚至因其“鹤立鸡群”,而遭到众人的非议和讥笑。比如,曾经帮助过“假乞丐”的好心人,便遭到了一些网友的非议和讥笑,认为他们不该帮助“骗子”。

诚信是道德之本,更是取得社会和公众信任的基石。如果人人都恪守诚信,个个都崇尚见义勇为和济贫帮困,加之社会及媒体给予大力倡导与褒扬,那么,诚信之举,将会得到公众的尊重和信任。不要因为社会上出现了几个“假乞丐”,就认为所有向人求助的人都是“骗子”。更重要的是,法律应在“惩恶扬善”上有所作为,既要让积德行善者承担零风险,也要让诚信丧失者承担违法责任。只有这样,“假乞丐”才会失去土壤,诚信互爱的精神,才会成为人人践行的一种社会常态。

(汪昌莲)

来源:光明网 作者:汪昌莲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