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11月29日举行。140余万人通过资格审查,36万人弃考,报名人数和平均竞争比都创下5年来最低。
尽管有媒体用“近年最容易”和“降温”等词语来概括今年的国考,但这样的“降温”仅仅是表象。在一项对大学毕业生择业情况的调查中,因为职业的稳定性和预期性较高,“考公务员”仍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本次国考在报名和资格审查阶段设置了更严格的准入门槛,压缩了国考报名中的虚高水分,因此报考人数并不能判断实际难度和竞争程度下降,与其说是“降温”,不如说是“脱水”。
从1990年在哈尔滨和深圳开始试点,到1994年正式实行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国考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走了20多年。这20多年间的国考“温度计”,实际上也是随着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制度设计、就业形势、人生选择等多重因素而起起落落。“学而优则仕”,是我国读书人最传统的人生理想,但时代发展至今,走仕途早已不再是唯一的光明大道,考上公务员也不等于跟“仕途”划上等号。公务员虽然工作性质不一,其基本职能却可以统一概括为“参与和提供公共服务”。这也是国考所应体现的精神实质,通过严格筛选和公平竞争选拔人才,加入到公共服务的队伍中来。
从今年报考情况看,造成“降温”的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合理设置的门槛,让盲目试一试的考生少了。招录机关在职位设置上更科学,资格条件设置更详细,有些职位明确描述了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地点等,更有上百个边远地区、冷门专业或要求过高的职位无人通过审核。
二是公务员这一职业近年来被一再“正名”,也让考生报名更加理性。从反四风到八项规定,再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国家不断向“隐形福利”和“灰色收入”开刀,对公务员队伍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行为准则。对期待成为公务员的年轻人来说,认清这一职业“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属性,丢掉一些不切实际甚至不可宣之于口的幻想和期待,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踏踏实实为群众做好服务。虽然这种“降温”不能简单地与“反腐红利”直接画上等号,但跳出“金饭碗”、“铁饭碗”的认识误区,做好吃苦受累坐冷板凳的准备,才有可能从自己的就业选择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实现人生抱负、融入时代大潮。
近10年间,各界一直在呼吁给国考降温,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非公企业、中小企业和自主创业,但国考大军所面临的仍是64∶1的激烈竞争。“稳定就好”,仍是众多为人父母者和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首选。志在四方是美好的愿景,生活压力却是骨感的现实,为年轻人开拓更多敢想敢拼敢闯的渠道和保障,国考的温度才有可能真正降下去,让当公务员成为一个很平常的就业选择。
(付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