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闲话当年的有线广播

发布时间:2014-12-01 08:3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江市人民广播站,各位听众,本站今天第一次播音现在开始。”每天清晨5时55分,每家每户小小的有线广播喇叭播放一段悠扬的《东方红》乐曲后,镇江市有线广播站便开始了一天的播音,从1951年初有线广播站成立开始,一直延续至1984年镇江市人民广播电台建成,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匮乏,在多数家庭中,不要说有手表、挂表,就连有自鸣钟、座钟的也为数不多。那么,没有钟表,是如何掌握时间的呢?一是靠太阳。根据太阳春夏秋冬晒在门洞内的不同位置,估判出当时的大概时间。二是靠火车及轮船的鸣笛声。住在铁路及长江边的居民,依靠每天火车、轮船路过镇江时有规律的鸣笛声来掌握时间。

自从镇江市区有了有线广播后, 千家万户掌握时间方便多了。5时55分唱《东方红》,6时正式开播。首先告知今天的公历和农历日期,这对没有日历的人家来说,无疑是一本免费日历。记得1957年前后,镇江市有线广播一日安排三次播音,时间约9小时,后来延长达12小时。每天清晨《东方红》乐曲响起,人们便会从睡梦中醒来;当第一次播音结束时,大家知道烧午饭的时间到了;第三次播音响起,又该是忙晚饭的时候了;第三次播音结束,已是该熄灯就寝了。那时,不少老年人自觉养成了有线广播首播起床,播音结束睡觉的生活习惯,无形中成为一种养生之道。

那时,居民申请安装有线广播喇叭也很方便,只要到居委会登个记,交些许有线广播喇叭匣子的成本费,一周内,广播站就会派人来接线安装入户。广播喇叭匣子通常挂在客厅墙上,喇叭匣子约20公分见方大小,正面挖一圆洞,表面蒙一层花布,里面配置了一只舌簧喇叭,匣子刷过油漆,侧面有一只拉线开关,音量大小分三档,十分方便。那时,几乎家家户户及商店都安装喇叭匣子,企业单位则安装大喇叭。据《镇江市志》记载:“到1971年底,扩大机功率增至8000瓦,广播喇叭从1968年的6300只增至40000多只。”有线广播贯通了郊区,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镇江市有线广播开办初期,节目内容主要以转播江苏台、中央台节目和大会实况为主。有线广播转播的中央台 “新闻和报纸摘要”及“小喇叭”少儿节目,是许多小朋友和广大居民喜闻乐听的名牌节目。1954年,有线广播站开始自办广播节目,内容有“天气预报”“本市新闻”“时政讲座”“社会服务”及文艺节目等。以后又陆续开设了“科学常识”“历史故事”“生活顾问”“漫谈镇江”“人物介绍”“民间故事和传说”“影剧介绍”“新人新事新风尚”“讲文明树新风”“学习节目”“新闻集锦”“青少年节目”“镇江舞台”“周末文艺”“听众点播”“ 每周一歌”等节目。《大海啊故乡》《心中的玫瑰》《驼铃》等歌曲,在每家每户的广播喇叭同时放着,忽高忽低,似乎让几条街巷贯通成一个特别的环绕立体的大音箱。在生活单调,物质文化匮乏的年代,极大地活跃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

有线广播站自办的“广播体操” 和“广播书场” 两档节目,尤其令人难忘。1971年,第五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为了组织市民学习广播体操,振兴体育事业,广播站专门开设了“广播体操” 节目。每天上午,当第五套广播体操的乐曲在广播喇叭中响起,无论是工厂工人,还是学校学生、机关部门工作人员,都自觉地排成队列,伴随着喇叭中的旋律,步调一致地做广播体操,并形成了一种风尚,无疑对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广播书场”,更是受到听众的欢迎,每天中午, 准点开播半个小时的扬州评话,传统节目有《三国》《水浒》《西汉》《隋唐》《岳传》《西游记》《八窍珠》《绿牡丹》《清风闸》等,凡安装有广播喇叭的人家和商店门口,都围满了听扬州评话的人,有的人手中还端着饭碗,边吃饭边听书。扬州评话王派《水浒》的第三代传人王筱堂的《武松打虎》,说得有声有色,出神入化,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后来,广播站还自行制作了《野玫瑰》《女记者》两个广播剧,在“广播书场” 中播出。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电脑逐渐走进了普通百姓家庭,同时半导体收音机也得到了广泛普及,有线广播在这些先进媒体的冲击下,开始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有线广播在“老镇江” 的心中仍留下永恒的记忆。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潘春华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