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 焦海洋
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有点让人不敢相信。周浩不仅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当兴趣指向的是“上北大”与“读技校”的选择分野时,绝大多数人无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北大。身为2008年青海高考理科前5名,周浩当年为了遵父母命选择北大,如今为了个人志趣转学技校,这样的案例放在国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无疑具有多重意义。当然,我们绝不可以就此得出“北大不如技校”的推论,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选择上技校并不丢脸,相反同样大有作为。
周浩“弃北大读技校”的个案,也许不应该被过度阐释,但这足以说明,并非每个优秀的学生都适合或者说都喜欢传统的学历教育——有人向往着将来做一个学者或者科学家,搞科研、做学问,也有人希望将来做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或者技工。这两者之间,并没有高低与优劣之分,只有兴趣与个性不同。一个国家的发展,既需要人搞“无用之用”,也需要人搞“有用之用”;将自由选择的权利交给年轻人的个体兴趣,往往有望创造双向丰收。
长期以来,我们都更加重视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但说实话,这也许正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原因所在。一方面,企业喟叹大学教育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大学生抱怨“读书无用”;这里面既有市场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矛盾,也有个人志趣与教育供给的矛盾。事实上,很多大学生一旦踏入就业市场,普遍存在“所学非所用”、“所用靠自学”的感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工并不清晰,或者说好像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似乎学历教育远在职业教育之上。殊不知,通过优良的职业教育,一样可以获得良好的职业和体面的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在门户网站的网友调查中,绝大多数网友都对周浩“弃北大读技校”的选择,表示了理解和尊重。公众对于周浩“弃北大读技校”的支持,说明社会将职业教育看成“断头教育”、“次品教育”的传统偏见正在减少,择校的观念和就业的观念正在转变。今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周浩的“弃北大读技校”,无疑正是对“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最好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