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邱山,镇江古城内“三山五岭八大寺”三山之一。位于原镇江师专,现江苏大学分校校园内。古时山上生长何首乌,何首乌历来被称为长寿、长生之果,山故名寿邱山。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说的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山上为刘裕故宅丹徒宫。
寿邱山,《光绪丹徒县志》记载:“一名圣像山,在县儒学后,今名县学山。其山由东而北而西,纵长九十九丈七尺有奇。面向西南,顶宽十八丈九尺,高五丈七尺有奇。”寿邱山山上及周边建有丹徒宫、慈和寺、普照寺、龙华寺、积善寺、宋宗忠简公祠、寿邱司徒庙、僧伽塔、寄奴井、圣像冡等。
宋武帝旧宅在寿邱山。《光绪丹徒县志》记载:宋丹徒宫在城南,宋武帝微时故宅,后改为太尉留府,受禅后称为丹徒宫。舆地志:武帝耕丹徒及受命,农具犹有存者,皆命藏之,以留于后。元嘉四年(427年)三月,文帝幸旧宅,见而色惭。近侍进曰:大舜躬耕历山,伯禹亲事水土,陛下不观列圣之遗物,何以知稼穑之艰难、先帝之至德乎?
文帝幸丹徒宫时,寿邱山、鹤林寺周边原刘裕在时的父老乡亲都来了,他们怀念刘裕,共同瞻仰丹徒宫。元嘉二十六年(449年)二月,文帝于丹徒宫宴请乡亲父老。宋孝武帝幸丹徒宫,作丹徒宫颂。鲍照亦作丹徒故宫颂。沈约也作有丹徒旧宫颂。苏轼诗云:“刘裕宅边霜竹老,戴公山下野梅香。”
陆游《入蜀记》载:“寿丘者,宋高祖宅有故井尚存。”即寄奴井。传说寿邱山寄奴井与鹤林寺寄奴泉为一脉,井泉相通,皆为龙井。传说寄奴泉里曾有过一只白色的乌龟,说白龟是龙种,与后来刘裕位登九五,身穿龙袍有着密切的联系。张学仁《寄奴泉》诗:“鹤林寺前留旧井,波明照见衮冕影……山头十日响春雨,云气还生古井中。”
寿邱山寺庙承接,香火兴旺,历经几个朝代,始终保持着尊荣。丹徒宫帝王之基,蔼瑞祥和,于南陈创建为慈和寺。唐代大诗人张祜作《秋夜登润州慈和寺上方》以赞誉。宋时,寺名为延庆寺。南宋绍兴年间,泗州的僧伽塔移至寿邱山上,寺僧奉僧伽像来归寓。僧伽像佛光远照,乃改寺名为普照寺。元僧祖满创楚山阁。元至正年间,西竺僧法喜来到普照寺讲梵书,筑半山亭。明朝初年,郡守俞净能命僧晓堂将寺庙大加修饰。正德辛未(1511年),监察御史谢琛属推官史鲁分寺,后隙地建宗忠简公祠。崇祯八年(1635年),寿邱山山北建贤臣范仲淹范文正公祠宗忠简公祠,大学士靳贵为祠撰记,杨一清作《拜宗忠简公祠》诗。清康熙皇帝赐额“忠荩永昭”。乾隆皇帝赐额“丹忱贯日”。
“三山五岭八大寺”中的龙华寺与普照寺一样,也建在寿邱山上。龙华寺于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创建。龙华寺建有大圣殿、正宗阁、慈云阁、华严阁、处士堂。明代洪武年间,僧雪堂创建大雄宝殿、诸天阁。正德五年(1510年),信悦重建天王殿。
积善寺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建于寿邱山上,明崇祯年间,由高僧若昧和尚迁建到鼎石山。当时的积善寺、都天庙规模宏大,四方居士,八方商贾,僧侣云集。
与积善寺同时迁往鼎石山的还有僧伽塔。清《丹徒县志》记载:“鼎石山在城东南三里,有塔,明末由寿邱山迁址。”明末,张风翼将寿邱山僧伽塔移建于鼎石山。
普照寺北寿邱司徒庙,即寿邱山山神,南唐时封为司徒,守护着寿邱山一派祥宁。
明代,丹徒钟楼在寿邱山南,弘治年间郡守王存忠建。《寿邱晓钟》是古城的一个典故,说是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甘露寺大钟毁缺,乃于寿邱山普照寺鸣钟,以节昼夜。时郡庠即以《寿邱晓钟》为题,以课多士,郡人一诗为冠,其警句云:“亿千万劫山长在,一百八声天未明。”寓意对时节的重视,对菩萨的虔诚等。
寿邱山,刘宋崛兴,殆甲东南。陆游赴任四川夔州,途经镇江登寿邱山,眺望江山胜景,感慨不已,云:“东望京山,连亘抱合,势如缭墙。宫寺楼观如画。西阚大江,气象极雄伟也。”
“曲阿之北京口东,寄奴王者真英雄。”寿邱山,帝王之祥瑞已逾1600年,创建寺庙已近1500年,这座山的文化底蕴,值得好好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