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
因为从小喜欢动手、操作,对“枯燥”的学术不感兴趣,北大高材生感到“痛不欲生”,最终发展到毅然转读技校,委实让人觉得既惊讶又新鲜,难免遭来舆论的围观和热议,乃至对大学教育再度来一番审视。毋庸置疑,当下的大学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正如此前个别名校学子不做学术、不进机关,而选择养猪、卖肉、做生意一样,周浩转读技校并不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而只是“人各有志”的一个孤本。
周浩不愿意被枯燥的理论折腾,从个人角度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凭他的天赋、才智,倘若能够在生命科学方面投入心思和精力,也未必不能捣腾出一定的成果来,没准还可能做得很出色;即便是如今转学技校显得颇为得心应手的情况下,他也坦承自己的设想,“现在还不想就业,我还是想继续深造,对数控技术了解得越深我就越觉得自己学的越少,还是要再多充充电。”显而易见,爱动手、喜操作的他还是须要更多的知识、理论做后盾、支撑。
大学教育固然有一个学以致用的问题,有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也有一个如何尊重学生爱好和志愿的问题,这些有待今后作探讨、改进和完善。从就业角度来说,实际上关键在于打好理论基础,然后用来指导实践的问题,周浩不过是克服重重阻力把实践前置,尽管目前数控操作实战表现很出色,但正如他自己所言,倘若要有进一步突破和造诣,终究还得去补他并不喜欢的理论功课。因而,周浩转校充其量只是特殊个案,既难复制也无效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