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山路拓宽后
1986年中山东路“三五九”东侧民房
中山东路中泉浴室
1986年中山东路南门大街北头
1986年中山东路万祥副食品商店
中山路是镇江贯穿东西的一条主干道。老镇江习惯把青云门至大市口的这段中山路称为五条街。因有四条街巷和中山路交会,故称五条街。五条街的热闹由来已久,有“五条街挤不开”之说。元《至顺镇江志》中“街七”列于第一的是五条街,传说《白蛇传》中许仙的药店就在五条街。另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提及,五条街自明代起已经成为镇江有代表性的热闹市中心。
1929年2月国民党江苏省政府迁来镇江,省府迁镇大小机关均在城里,人口骤增,商业日渐繁盛。1929年至1937年新建的马路有中山路、中正路(今解放路)等七条马路,省会东西向干道中山路、南北向干道中正路率先同时破土动工,均宽18米。中正路、中山路的建成,奠定了镇江城市核心区的十字干道主体架构的布局,其后的改造拓宽均在此基础之上,两路交会处大市口则成为城市中心,沿袭至今。
当时中山路共分四段施工。1930年5月5日上午举行破土典礼,东起老北门,经小市口、城隍庙、五条街、参府衙门、大市口、红旗口,西迄竹竿巷。由以上七条石板路衔接,拓宽改造成宽18米的马路。筑路时,宋代的嘉定桥、明代的中市桥被拆顶、填埋。其他三段因有交通关系,故暂从缓改筑或由于两旁房屋过密,整理加宽不易,而京畿岭一段,左为高山,右为低地,坡度既大,路面又狭,欲改善工程浩大需费尤巨……非另选路不可。几易方案,第三段选定由竹竿巷口运河边起建设一桥越河向西引去。修筑省会路(今中山西路)。1932年建长30米宽12米并有15度斜度,可载重15吨的中山桥,此乃城区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1931年,镇江在改建的中山路与中正路(今解放路)交会处中心地带,建成一座花岗岩质地的纪念塔,世称“中山塔”。塔身为花岗岩凿砌的四棱锥体,高两丈余,下有一人高的方形塔基支撑,上有灯塔照明,再上为一圆锥体,设避雷针和风向标;底座呈八角形,四正四隅,四周有半人高护栏,并设有多层台阶。1965年大市口扩建,塔被拆除。
中山路命运多舛,历经苦难的岁月:1937年末,日本侵略军在古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血债累累。中山路两侧五条街、南门大街等繁华的商业区及民居基本上被日军烧毁抢掠一空,古城到处“白天烟焰东连西接,夜则红光满天,噼啪爆炸声,凄惨号哭声,时入耳鼓。”(张怿伯《镇江沦陷记》)。直到1985年经过半个世纪中山路才真正实现东西贯通,成为一条横贯镇江的东西通衢大道。
改革开放后镇江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随着中山路拓宽改造竣工,一改狭窄、破旧、嘈杂、拥挤的旧貌,路面宽40米,机动车道为14米宽的水泥路面,两边非机动车道各为6米宽的沥青路面的中山路,焕然一新;老旧的商店、饭店、百货大楼也纷纷重建。同时,同兴楼菜馆、瑞士亨得利钟表店、新华剧院、甘露浴室、九如菜馆、公济药店、五条街中心菜场、向阳照相馆……一批老字号先后消失;渐渐走进历史的还有玻璃厂、恒顺酱醋厂、文教用品厂、制刷厂、制革厂、音响设备总厂……
几十年来,我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成为一个花甲老人,见证了中山路的变迁,对它充满了说不清的感情。特别是近三十年中山路发生的巨变,这条路上的商贸业几度风雨几经洗牌,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的不断发展逐步做大;有的经营不善黯然出局;有的包装组合华丽转身;有的因城市发展而消失……老百姓获益匪浅,购物更方便快捷,而且选择的余地也更多了。而现在苏宁广场呼之欲出,将成为这条路上的标志性商业建筑,中山路正在改造,我深信中山路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