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镇江老戏园旧闻轶事

发布时间:2014-11-15 08:1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舞台、共舞台、新舞台……

——镇江老戏园旧闻轶事

国民大戏院

日新大戏院

新华剧院

节目单

有梅葆玖签名的节目单

近代的镇江是个水陆码头,通商口岸,南来北往的客商甚多,茶楼、戏园遍布市区,民国初年仅戏园就有同乐园、庆乐园、玉仙戏园、镇江大戏院(俗称新园林)、日新大戏院等十多家。然而,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这些戏园大多数没了,仅剩下由同乐园改为的大舞台,复兴大戏院改成的解放剧场。此后又先后建了共舞台、新舞台、黄金大戏院、大众剧场、新华剧院、工人影剧院、镇江影剧院。这几家戏园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长的如大舞台有百年之久,短的如新舞台只有两年,

大舞台即大华电影院的前身,听老人说,这座戏院历史悠久,大概建在清同治年间,原先称同乐园,曾遭兵燹、数度火灾,直至上世纪30年代才修复,更名为大舞台。剧场较大,共两层,楼下大约有八百个座位,楼上约有十排,可坐一二百人。剧场设施也较先进,座位不再是市内其他戏园用的一排坐十几个人的长条木椅,而是可折叠的单独座椅,灯光照明、卫生设施齐全,可以说是当时镇江规模最大、最时新的剧场。这里主要接待各地的京戏班社,许多早年的京剧名角如谭鑫培、汪笑侬、杨月楼等都在这里唱过。京江晚报前几年就曾报道过我市一市民发现一张老戏目,上面印有京剧前三鼎甲之一的余三胜在大舞台演出的戏码。大约三四岁的时候,我就常被“戏迷”的祖母、父亲带进大舞台看戏了,这缘于一个经常到此演出京剧的“秦家班” (后改称鸿春社)。戏班里演员一律改姓秦,并以“巧”字排辈,每年都要来镇江演出一两个月。由于班主秦昆山、筱启山夫妇与我祖母家是世交,因此常受邀到大舞台看戏。秦昆山后来在镇江纳妾,还在京畿岭东大院置产,这座房子新中国成立后归公,如今还在。

大舞台鼎盛时期是在抗战胜利后的四五年间,全国各地的戏班子和名角都像走马灯似的到这里演出,上座率也不错。大约在1948年前后,由于兵荒马乱,物价跑风,来的戏班少了,看戏的人也少了,加上当时电影流行,大舞台就改成电影院。到上世纪50年代又在原址重新翻建并改名大华电影院,但规模比原来小得多。“文革”期间改名东方红电影院,“文革”后又恢复原名,这都是后话了。

当年与大舞台同称为舞台的戏园还有两家,即共舞台和新舞台。共舞台原址在如今电力路东侧、华润燃气公司营业所正对面慢车道的位置。约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末。在此之前,附近一家叫新园林的戏园(在原一人医新马路门诊楼位置)被日机炸毁,镇江商界人士又筹资在附近的邹家巷内建了共舞台。戏园的名称不小,但十分寒酸,设施简陋,就是一个宽约10多米、进深约20多米的茅草屋,四周墙壁都是用竹片、芦苇搭建,再抹涂上黄泥、石灰。戏园内仅有十多排长条木椅,每条椅子上坐七八个观众,戏园内满座顶多一百多人而已。上世纪50年代初,有正式名称的剧团很少,在共舞台唱戏的都是草台班子,艺人搭班演出,一天两场,票价也很便宜,按座位先后,下午场每位分别为五分钱、一角钱,晚场各加五分钱。当时在这里唱戏的艺人生活艰难,低廉的门票收入根本无法维持生计,时常是饱一顿锇一顿,甚至吃“观音土” 充饥。于是一些家境殷实的观众时常送些钱物接济他们。到共舞台唱戏的多为扬剧艺人。唱的都是一些传统老戏,如《秦雪梅吊孝》《瓦车篷》《香罗带》《孟丽君》《玉蜻蜓》等。当年有一位叫拾岁红的男旦演员,长期在这里挂头牌演出,他嗓音清脆,做功又好,很受观众追捧。1955年兴建电力路,共舞台正在规划的路中央,不久与邹家巷,共舞台巷一起被拆除了。

共舞台被拆后,仅几个月又迅速在大西路中段,狮子街与宝安新街之间的一块空地上(今山巷广场位置)建起了新舞台。这座戏园仍是草房,只是面积大了不少,约可坐两三百人。由于地处当时镇江最繁华的闹市中,因此开业后生意红火,一直由扬州人民扬剧团在这里演出,主要演员有石玉芳、潘喜云、潘玉兰、崔南升、周小培、张玉莲等。石玉芳的妻子也唱扬剧,他的岳父是镇江名中医胡芝庭。当时许多老戏开禁,该团多以演神怪剑侠的连台本戏招徕观众,如《火烧红莲寺》《血滴子》《怪侠欧阳德》《狄青征西》等,演出中大量使用机关布景和灯光烟火,这在当年十分新奇,着实吸引了许多观众。可惜的是,一年多后,大约是1957年春的一个夜晚,新舞台被大火吞噬了,当晚几乎市区所有消防队都出动了,也没能救下。

新舞台被烧毁后,又在朝阳楼一依山的空地上(现万方超市宝盖路店位置)建起一座新戏园,叫大众剧场。可能是接受新舞台火灾的教训,这家新戏园是砖木结构,剧场也比新舞台宽敞了许多,约可坐四五百人。开业演出邀请了当时全国有名的电影喜剧明星韩兰根、关宏达领衔的一家滑稽剧团,当天盛况空前。可好景不长,由于戏园的位置在当时算是比较偏僻,远离市中心的大西路和密集的居民区,两三年后就没有剧团来演出,剧场空置多年,后成危房被拆。

上世纪50年代,市区还有两家戏园,即解放剧场和黄金大戏院。解放剧场位于天主街与柴炭巷之间,是由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复兴大戏院改名。剧场为两层结构,楼下约有六七百个座位,二楼呈u字形,座位环绕剧场三边,约有七八排,可坐两三百人。当年主要接待各地的京剧团演出,尚小云、荀彗生、周信芳、奚啸伯等名角都在这里亮过相,偶尔也有地方戏剧团演出。由于剧场位于当年最繁华的商业区,四周茶馆酒楼林立、商贾云集,因此,这里成为当年最主要的剧场。1962年10月,上海京剧名家周少麟(周信芳之子) 、言派老生李家载、名净王玉田参加镇江京剧团,曾在这里演出多场,那真是一票难求。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解放剧场逐渐萧条,“文革”期间这里成了一家街道工厂,上世纪90年代初拆除建了商品房。

黄金大戏院在迎江路原工人文化宫后侧,面朝二马路,据说剧场是在上世纪40年代末,将原美孚石油洋行,也有说怡和洋行的库房改建的。为砖木结构,剧场不宽,显得狭而长,座位也是长条木椅,可坐四五百人。由于邻近小码头地区,苏北移民聚居,戏院多为演出淮剧,时而也有扬剧演出,我就曾在这里看过南京扬剧团王美云、张月娥主演的《三请樊梨花》。大概也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前停止了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面所说的几家戏园,上世纪50年代市区还有两处场所临时改为剧场,接待过剧团公演,恐怕许多市民都不记得了。一处是中山桥畔的人民电影院,从前叫国民大戏院,上世纪30年代初与中山桥同期建成、由于舞台狭小,这里多年一直放电影。约在1955年,镇江金星扬剧团成立公演,由于当时新华剧院尚未建成,城里没有剧场,只好选在这里演出,为此还临时改扩了舞台。著名扬剧演员金运贵就是在这次演出中首次在镇亮相。演出的戏有她与筱荣贵主演的《二度梅》,张宝桢、陈金奎、陈金珠主演的《武松》等。还有一次演出是1962年10月,中央歌剧舞剧院在这里举办独唱独奏音乐会。当时全国最有名的歌唱家如邹德华、管林、楼乾贵、苏凤娟等都参加演出,当年演出的节目单至今我还保存 着。

另一处场所就是原市图书馆内的人民大礼堂。这里原是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内的会堂,是座西式建筑,地方不大,楼上下两层,二楼设包厢式的座位,总共约能容纳四五百人。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人民大礼堂。上世纪50年代这里曾多次供剧团演出。1956年,曾在此举办过镇江地区首届民间职业剧团观摩演出,有扬、锡、京、淮、越等五个剧种近二十个剧团参演。1958年4月,我还在这里看过上海实验歌剧院的音乐舞蹈晚会。到上世纪90年代初,原址房屋全部拆除,改建成市中院,这座历史悠久的民国建筑从此在镇江的地图上消失了。

新华剧院和工人影剧院、镇江影剧院都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建的了,尤其是新华剧院也有过一段辉煌的日子,常年演出不断,许多名角名剧团都曾在此粉墨登场。上世纪80年代后改为电影院。如今,新华剧院拆了,另两家戏园犹在,但鲜有剧团演出。

时光荏苒,沧桑百年,镇江戏园昔日的盛景已成历史,无法再现。如今,市民只能从老人的记忆中去搜索、回味了……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秦 苏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