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助力创新创业、升级“中国制造”。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大而不强”,虽说其拳脚功夫已渗透全球,甚至是发达国家市场,但由于缺少知识产权,缺少核心竞争力,却为世人所诟病,以致于成为模仿和制造低端产品的代名词,由民族骄傲变成民族尴尬。
一个沉痛的教训是,中国IT产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专利,腰杆硬不起来,在国际市场上要看洋人脸色。事实上,我国DVD产业就因这个致命的软肋而遭遇毁灭性的打击。中国的DVD产量曾一度占全球市场的80%,但实际上国产品牌已经全军覆没,大家都在为国外品牌做代工,击垮中国DVD产业的只是一纸专利。
十年前,一台出口DVD售价32美元,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13美元,中国企业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中国企业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
平心而论,长期以来,中国制造是凭借广告“炸”出来的,是网点“铺”出来的,是价格“杀”出来的,是花样“翻”出来的。“炸”、“铺”、“杀”、“翻”这四招确实也成就了中国制造,但这四招其实只是四根“软骨”,在勉强支撑着中国制造,朝不保夕。
广告滥炸,孤注一掷。当年秦池酒家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以天价广告费夺得“标王”尊称。但一代标王胡志标的覆灭给押宝于广告的中国企业家们敲起了警钟。在市场空白期,谁吆喝得勤快,谁的品牌就能先填补空白,“炸”出一大批消费者,获得快速增长。
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成熟期,在市场经济的深水区,谁的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强,谁才能存活;谁的品牌的创新能力强,谁才能有新的发展机会。而一味依赖于广告轰炸,搞一锤子买卖,就好比是赌博一样。而胡志标正是属于那种一赌成名的英雄。
网点密铺,抢占地盘。销售网络科学合理的布点对促进产品销售无疑是增加了窗口和通道,但如果不计成本,一味花钱抢地盘、买名声,就得不偿失。因为网点的铺设毕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战线拉得过长,产品成本也相对增加,而且“天高皇帝远”,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营销人员“以销谋私”等弊端。
当年格兰仕就是因为销售网络战线太长,在战事最吃紧时,营销人员临阵“反水”,带着客户投靠格兰仕的“敌方”,把号称“价格屠夫”的格兰仕老总梁庆德搞得十分狼狈,后来经过紧急应对才解脱危机。
价格杀伐,弱肉强食。多少年来,中国市场价格战狼烟四起,从彩电、空调、手机、药品,一直厮杀到珠宝、电脑,战线拉长,连绵不断,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景观。中国家电的价格战更是打得惊天动地,有人说“如今一台彩电只能赚一把大葱的钱”,确实并非在哭穷。
多年的价格杀伐,已使中国彩电行业濒临全面亏损的警戒线。刺刀见红的价格战看得人心惊肉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们在怀疑,价格战不可能能给中国制造杀出一条血路。
花样翻新,招摇过市。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民族家电品牌一哄而上,集体进入手机领域,由于对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拿捏得准确,在缺乏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大家从产品造型入手做文章,结果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一款又一款造型美观的山寨手机掀起一波又一波消费热浪,昨天还引为自豪得意的款式一夜之间又显得土气,许多人玩手机其实就是玩造型。但是对于整个产业来说,这是“饮鸩止渴”。从长计议,光在造型上玩花点子是吃不开的。看,几年前当彩信手机和摄像手机等国外高端产品异军突起,中国品牌手机就显得力不从心。
如此浮躁之风侵蚀着中国制造的创新力,摊薄了中国品牌的影响力,结果是大而不强,经不住市场长久考验,逞一时之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
而市场竞争从来就不是曲水流觞的君子游戏,而是遵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制造业的品牌竞争也同样残酷,顶尖者昌,无名者亡。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只能向隅而泣,只能寄人篱下,只能吃别人的残羹剩饭。
屈辱鞭策中国自强。当华为切入美国市场时,立即引来美国国会的警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制造经过强身健体后的穿透力。中国不是没有冲刺世界的制造品牌,只是关山阻隔,荆棘丛生。华为凭借无可非议的专利和坦荡的胸怀打入美国市场,经过美方多年“知识产权调查”和“安全性评估”,甚至是政治绑架,华为依然傲然挺立在一向骄横而又有偏见的美国人面前,靠的就是知识产权的力量。
既然华为能兵临城下,能让美国国会议员如坐针毡,能让中国人民族自豪感倍增,中国就有希望创造全球最有价值的制造品牌。
于是,中国高铁跑出波音飞机的时速,中国高铁正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成为中国外交的一位信使,在全球驰骋,并有可能打入美国加州市场。
于是,几年前有着“神州第一吊”之称的三一SCC4000型履带起重机几年前在智利圣何塞铜矿塌方事故救援行动中展露雄姿,在现场随时待命,表现了国际社会对于来自中国制造设备的性能、质量和后勤保障的认可。
于是,中国制造了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把航天员送进了太空,并研发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稳步上升,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升至第19位。中国研发经费达到10298.4亿元,稳居世界第三位,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居世界首位,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居世界第三位。从国家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可以看出,中国发明专利的申请已经连续3年超过美国,处在世界第一位。
正是总结了历史的教训和经验,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敏锐地认识到,知识产权是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进一步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打造更好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法治、市场和文化环境,是政府监管的责任,有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让千千万万创新者以创造成果造福人民,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制造。为此,会议提出的四点要求,既切中时弊,又有战略指导性。
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创造。这是重申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从法治和信用体系角度明确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意义。
要促进专利、版权、商标、植物新品种等的创造和运用,向社会特别是创新者免费或低成本提供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这是从信息源头提供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避免无意识侵害知识产权。
要建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目标评估制度,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需要权威部门鉴定和评估,当国家意志介入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就会加速转化为制造业成果,提高知识产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一项重大知识产权的发明和成型,需要巨大的财力投入,个人有时候难以承受,需要国家财力予以支持。
可以断言,只要我们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去落实,中国一定能建设成知识产权强国,不再受别人要挟、敲诈,也会催生更加蓬勃的全民创新创造创业热潮,最终用智慧用知识产权来升级“中国制造”。
(蔡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