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文艺工作座谈会时谈到,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3.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地有造型“雷人”的地标建筑。81.1%的受访者直言,决策者和审批者应为奇怪建筑负责。(10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各地奇怪建筑频现,与决策者、审批者、设计者等有直接关系,因此,八成受访者认为决策者和审批者应为奇怪建筑负责,代表了民意。这就要求,对奇怪建筑,应启动责任倒查机制,追究决策者、审批者、设计者等相关人员的责任,一个都不能少。然而,奇怪建筑的横空出世,需要从根本上找原因,而在笔者看来,是因为决策者、审批者、设计者等,包括奇怪建筑本身,均缺少文化基因。
地标建筑,与公共场所、商厦、住房等建筑相比,具有本质区别,不仅体现在实用功能上,更体现在其所表达的情感,所包含的象征意味、心理暗示,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等;而这些,只有在观赏性中才能得到真实体现。
法国建筑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曾经指出:“相对于建筑物的功能性,建筑物各自的特色应该是第一位的,这样建筑物建筑好之后不仅仅是使用,同时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我们所创造的建筑必须很好地在文化上、精神上传承已有的文化,并且还要做到创新。在建设新建筑物时,就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以及沟通功能,为历史留下文化记忆,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因此,判断建筑的优劣,除了首先看其造型是否新颖、美观之外,更应注重其是否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是否与周边的建筑和城市环境相协调,是否进行了文化传承与创新。
因此,决策者和审批者为奇怪建筑负责,将倒逼城市管理者恶补“文化课”。中国当今的城市化的过程,不只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的过程;不只是现代化城市景观和建筑拔地而起的过程;而且还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和历史文脉延续的过程,是城市多元文化互动交融、文化内涵和形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城市管理者,在建筑城市文化的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城市管理者的合理角色,应该定位于城市人文精神的发现者和实践者,深入挖掘并在建筑中还原和提升城市价值是其基本责任,这样出来的建筑,才能因其特有气质,成为城市的标志,构成城市文化与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