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张克忠在治疗搭背
上世纪80年代中医药房
|
上世纪70年代,我当过一阵子赤脚医生,还曾有幸跟着镇江老名中医张小南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中医。
1968年我上山下乡来到丹阳吕城公社,经过两年多的劳动锻炼被大队推荐到公社医院学习,从此成了赤脚医生,有幸向张小南医生学习中医外科,从而成为他的弟子。
1971年4月我来到吕城医院参加赤脚医生培训,一到医院就有人告诉我,吕城医院有镇江的下放医生,他们是张小南、陈凤琴夫妇。那年代,很多“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农村,吕城医院当时就有常州、镇江当年的主任医师多人,所以觉得很平常。几天后,我们的课程安排是中医外科,上课时,走进我们教室的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满面红光,微胖,手上拿的是当年的统一教材“赤脚医生手册”。上课后,张小南并没有照书宣讲,而是从中医的起源,中医的望、闻、问、切,中医外科的范围、诊治要点,循序渐进娓娓道来。以后的课时,他主要讲授当年的常见多发外科病症,痈疽疔疖,其中穿插着大量从医心得和祖传秘方。
因为同是镇江人,在那个年代很快我们就从陌生到熟悉,张医生把我当成他们的家人。张小南祖籍安徽,世代从医,其前辈从安徽来到镇江,镇江水陆交通要道货运繁忙,搬运工人、船民等重体力劳动者云集,因为卫生条件差,疔疖痈疽多发,使得张家的祖传秘方如万应膏、芙蓉散、红拔毒、黄拔毒、红昇捻、黄昇捻,疔虫膏……有了用武之地,很快就在镇江声名鹊起,成了镇江的名医,而出生于镇江的张颂南继承祖传家学,把张家的中医外科进一步发扬光大。张小南医生跟着父亲张颂南努力研习,成长为了镇江的一代名医,如今张小南的后人张克忠、张上庆又活跃在镇江中医界。
在跟张小南医生学医的生涯中,留给我较深印象的是用疔虫膏治疗疔疮的经历。疔疮因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状,故名。好发于颜面及手足等部位,根深形小,其状如钉,故名。比较典型的如红丝疔、蛇头疔。西医称蛇头疔为急性化脓性指头炎,患部麻木,痒,谓急性阳症,如不即时治疗,延误时日,会有性命之虞。张家采集苍耳草虫制成“疔虫膏”,治疗疔疮及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有奇效。苍耳草虫采自苍耳草,夏秋之交,阴雨后梗中霉烂生虫,取就即可制成“疔虫膏”。患疔毒者,挑出“疔虫膏”,以疔虫口对准疔疮脓头,外贴膏药每日一换,如此数日疔疮即可痊愈。在从事赤脚医生期间,我还随同恩师在镇江宝盖山采集过苍耳虫,记得是拿把大剪刀,见了苍耳草丛后,蹲下来,挨着一棵一棵地剪,20厘米一段,从断面看有苍耳虫咬过的就收起来,没有苍耳虫咬过的就扔掉,不大功夫,就弄了几十根。回家来仔细找,有一半是有苍耳虫的,取就苍耳虫后,放入瓷瓶内,加入冰片泡入茶子油密闭,经一定时日制成“疔虫膏”。
搭背,西医谓蜂窝组织炎,属中医“发”的范畴,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败血症累及生命,张家祖传的白降丹拔腐,配合内服中药,近代配合使用西药抗生素,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镇江名中医众多,只是个人缘浅,未能与诸多名中医有人生交集。翻阅史籍,镇江的中医历史着实是悠久的,自唐代润州医学博士杨损之及其编著的《删繁本草》见载于史籍起,至现代著名医史学家陈邦贤及其所著的我国第一部《中国医学史》,历代均不乏名医、名著。镇江中医临床科类较全,从医人数较多,1935年就有中医112人,科目有内科、外科、妇幼科、喉科、耳科、眼科、针灸科、痘科、痔漏科、伤科、按摩科等。
1956年起,中医逐步进入各级医院。各大医院均设中医内、外科和针灸科,设置中医、中西医结合病房或病区。1958年成立中医院,为中医建立了医疗、教学、科研基地。 江苏四大医学流派,镇江独占其二,“江南何氏”“大港沙家”名噪大江南北。1958年为发扬镇江的中医优势,建立了镇江中医专科学校。镇江涌现了一大批中医名家,1985年出版的《江苏历代医人志》中,记述的镇江名医有116人,医药论著11O余部。近年来,我醉心老照片收藏,收得一批镇江老名中医的旧影,著文浅述,既是怀念,也算表达一点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