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评价易令高校误入歧途”——这是《中国青年报》昨天一篇报道的标题。提出这一观点者,是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他公开批判了一些大学的全球学术排名体系:失衡的大学评价干扰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几乎所有的大学排行榜都犯有同样毛病。
陈骏校长的一番话,揭示的其实是个老问题,那就是高等教育“重科研轻教学”。陈校长举例说:有学校的全球学术排名体系,主要看重五项指标,如,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数;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数;老师在权威杂志发表的论文数等。显而易见,这些指标都与教学没多大关系。
从层出不穷的各类大学排行榜来看,高等教育又仿佛竞技运动会,各高校在赛场上你追我赶,乐此不疲。我们在看奥运比赛时,都十分在意各国代表队在奖牌榜上的排名,其实对于广大学子来说,大学排名也非常重要。因为,广大学子并不清楚大学的排名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如陈骏校长所言:大多数普通人不知道,可他们还在追捧这种排名。
在科研成果与论文数量主导的排名体系下,我们的大学不再以教学水平来衡量教师水平了;老师们也不爱上课了。三个月前,颇受关注的清华大学解聘教师事件,就与当事教师科研成果平平、没升上教授有关。因为,“非升即走”已成为国内多所大学的考核制度。但是被解聘的那位清华老师却深受学生喜爱,50多名学生联名写信给校方,以图挽留。
“重科研轻教学”是大学职能的本末倒置。我们需要那么多科研成果吗?国家发改委去年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与此对应的是,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已有好多年。
虽然这些“大多数普通人不知道”的教育问题,存在了多年,但是包括校长在内的教育管理者,却看得很清楚,甚至忧心忡忡。除了陈骏校长,参加“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论坛”的一些官员和学者也都批评了“重科研轻教学”,其中包括教育部有关官员和一些大学校长。
既然高等教育“误入歧途”已成为共识,何以我们还要继续在歧路上走下去?教育官员不能总是揭示问题、怒斥问题,更要从自身做起,改变问题。固然,有些问题是客观因素决定的,但别忘了政府的许多文件在高校并未得到认真执行,比如教育部反复重申的“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又如,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两年前曾撰文要求,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现象。她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高校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些指导精神,高校们又贯彻执行得如何?
(椿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