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被小孩推购物车碰到后,理论了几句竟招来与小孩随行的一名男子的一顿暴打,老人被打倒地,头部又被猛踹。这一幕被监控记录下来。18日,武汉警方发布协查公告,公布打人者照片,呼吁市民积极提供线索。(10月19日新华网)
这是近期发生的又一起充满血腥暴力气息的事件。这一事件的恶劣在于,一是男子施暴的对象是年弱体衰的老人,属于典型的“恃强凌弱”;二是双方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但男子出手完全不计后果,难道仅仅是中了“冲动魔鬼”的邪?三是男子在光天化日、大庭广众的公开场合下公然施暴,还是当着自家孩子的面,粗暴无下限到了极致,任何人看了都很难无动于衷,大动干戈地一边倒谴责暴戾也就不奇怪了。
记得六月初的山东招远麦当劳血案曾激起全社会对公共安全的大讨论,因为口角都能激出人命,人们又突然觉得自己很不安全。但正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各类暴戾事件能摆上台面,足以说明它们因为不多见而有传播价值。想想也知道,崇尚暴力解决方式的人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少之又少,多数人在公共场合还是比较安全的。但随着传播途径、渠道的扩宽和便捷,充满暴戾意味的事件因为能迅速引爆眼球、引起关注而迅速填满媒体舆论的公共空间,给人了造成我们很不安全的印象。
当然,正如微博等网络平台中,越能挑动情绪、越能激起声讨、批判和口诛笔伐的话题往往也最火爆。这客观上满足了人性中对“恶趣味”话题的消费偏好。同时,声讨极端暴力、安全隐患等有关责任方也是人们自我保护的生物本能在起作用。随着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侵害到人身安全这一基本权利的容忍度也越发降低。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别人遭受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到的侵害的时候,很多人谴责暴戾的作用就在于疏解自己“如果遇到要怎么办”的安全焦虑,只有不放过每一丝的恶,才能组成全民的安全利益心理共同体,毕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个人不管多么强大,遭遇到危险,因为有共同的安全利益,都想紧紧抱团。比如出了男子公然暴打老人的事件,尽管网民普遍不老,但还是坚定地站在了老人的正义的一方,因为男子所代表的一方行为太血腥了,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所能忍受的底线了。
公众对安全要求的提高,直接要求职能机关加大惩处各类侵害公众安全权益的犯罪,不能让每一个违法分子逃脱法网;根本要求是标本兼治,从各类极端个案中分析导致犯罪的因素,健全社会防控机制,尽可能铲除犯罪根源,减少暴戾传播、扩散的源头,这也是近年来公众愈发强烈的安全意识所倒逼有关部门必须加快脚步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