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我们的建筑何以如此“短命”

发布时间:2014-10-23 07:1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广州市耗资8亿建成的陈家祠广场,仅使用4年时间,即因为地铁建设需要“推倒重来”,引起公众广泛关注。

  (10月15日中国经济网)

  

像陈家祠广场这样的“短命建筑”并非个案,2007年1月,曾是西湖边最高楼的浙江大学原湖滨校区3号楼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2009年2月,曾是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阳夏宫被整体爆破,“15岁”的夏宫两秒内成了废墟;2010年2月,南昌的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不久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拆除,其数量更是无法统计。

正是在这场“拆了建、建了拆”的运动中,我国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即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的同时,我们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4亿吨,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垃圾总量的30%-40%。反观欧美等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25年、85年、80年,“百年老屋”随处可见。

这当然有种种的理由,但显然都经不起追问,比如,一个城市的规划,岂能如此短视,连房子到底使用几年,甚至被当作广州“文化名片”的陈家祠广场这样的“建筑巨制”,有没有一个基本准确的评估和预见?比如,当初建造的时候,其规划有没有经过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否则,何以“规划赶不上变化”?显然,如果投入8亿之巨的建筑都可以说拆就拆,一个城市必将无休止地陷于拆了建建了拆之中,如此折腾,城市永远是一个工地,除了扰民,更将是惊人的资源浪费。

加大“拆了建、建了拆”的风险成本,已是势在必行。值得一提的是,已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陕西省建筑保护条例(草案修改二稿)》规定,既有建筑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不得拆除。显然,唯有如此立法“紧箍咒”的约束,随意推翻规划将被依法追究,才能倒逼规划制订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地遏制“建筑短命”,使城市的建设更加规范有序。

  钱夙伟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