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镇江依山临水,亲近自然,宜于赏月。明月清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古今同感。古代镇江的赏月诗词不乏佳作,这里撷取三首,略作品介,看看古人在镇江如何赏月。
鹤林寺中秋夜玩月
待月东林月正圆,广庭无树草无烟。
中秋云净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
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
这首七律是唐代诗人许浑(约787-约855)寓居润州丁卯涧村时所作,具体年代不详。鹤林寺是镇江南郊著名古刹。“玩月”即赏月其间,本身就令人神往,何况有好诗助兴。全诗铺写了中秋之夜在“东林”即鹤林寺赏月的全过程。首先写“待月东林”,从地点、时间、天气三方面落笔,佛寺清净,天清气朗,明月满轮,正是赏月的理想环境。然后,着力写赏月,从“云净”(一作云尽)月出,“半夜”当空,“轮彩渐移”,到“镜光西映”,细致生动地铺写明月运行的从容悠然,月光映照的皎洁广远,月光之下“东林”“广庭”“金殿”“玉楼”等的优美宁静,既显示了月光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更烘托出了赏月者的真切感受,悠闲情态,美好而微妙的心境。最后两句,直抒诗人赏月的兴致,突出中秋之月的难得和魅力,月色美妙和赏月者依依不舍的心情。“莫辞”句是写诗人的想法,并不一定真的赏月到清晨月落之时。
全诗以中秋之月为主体,“玩月”之情为核心,层层铺写,细致描绘,以景托情,景象优美,境界悠远,文辞清丽,声韵圆畅,是许浑写景诗佳作,也是唐人咏写润州南山月夜诗中唯一存世作品。它在唐人和唐以后人咏写南山月夜美景的诗中堪称绝唱,即使在整个古代镇江咏写明月的诗中,也是不多见的佳作。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这首词是南宋词人张孝祥(1132-1170)乾道三年(1167)三月游金山时所作。“金山观月”一作“与喻才子同登金山,江平如席,月白如昼”。它写的是观赏江上春月,与许浑写观赏山中秋月不同。在写作方面,它以赏月者词人自身为主体,以情驭景,运用瑰丽想象和极度夸张突出赏月者的奇妙感受和雄阔襟怀。
全词上阕写景,铺写长江月夜的雄奇瑰丽景象。开始总写江山和天气。“寄声月姊”开始,写在“玉鉴”即明月照耀之下,“幽壑”即水下“鱼龙悲啸”,波涛声声,江面星辰的“倒影”在水中晃动,江上空中“海气”即轻雾“夜漫漫”。而“紫金山”即金山如同江中涌起的白银色的仙宫,高高伫立。整个月光照耀下的金山及其周边,如同一个瑰奇美好的神奇世界。月光的皎洁和神奇,月下金山的美好和奇妙,在想象、夸张之中凸显了出来。词的下阕写人,写赏月者自身的形象和襟怀。“表独立”三句写词人自身独立于金山之顶的高洁形象。“漱冰”两句写内心感受。“回首”以下进一步突出了赏月者飘飘欲仙的美好感受和襟怀,从而烘托出金山月色之瑰奇美妙。前人评张孝祥词具有“潇散出尘之姿,自然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此词也具有这些特点,在古代金山赏月词中,此词也是名列前茅的佳作(苏轼虽在金山妙高台要袁■唱中秋词《水调歌头》,但该词并非写于润州)。
银山顶坐月
银河河水不见底,银山山插银河里。
山根在地河在天,中有银盘谁托起?
银山主人见月时,把酒谓客君饮之。
饮尽长跽劝再饮,而客不饮长跽辞。
酒已尽,月已高,青天面面生银毫。
一江碧净帆远下,四方白淡烟微消。
是时主客皆酣醉,客方言归主人睡。
河汉纵横风露凉,有人独跨银山背。
这首七言古诗是清代诗人鲍皋(1708-1765)所作,具体写作年代不详。从“河汉”句看,当是写于秋天,是在银山(今名云台山)上赏秋月。诗写应“银山主人”的邀请,在银山顶上主客对饮赏月的情况。全诗扣住银山的“银”字层层叙写。首四句夸张写银山之高,以及月如银盘冉冉东升。“银山主人”四句写主客在山顶饮酒赏月,主人劝酒,情深意挚。“酒既尽”五句写月上中天,光如银毫,清辉朗照,一江碧净,轻帆远下,烟消云淡,景象清丽美妙。最后写客人尽兴,潇洒踏月独归。真是山美水美,酒美情美,主美客美,朗照在皎洁月光之下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诗写景与叙事相结合,以“银”为“诗眼”,以月为描写重点,想象优美,情致洒脱,文辞明净,流畅生动,是一篇相当出色的赏月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