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禁烧,拦不住“霾祸”再袭。“十一”刚过,雾霾来势汹汹,让华北大部分地区再度遭遇“心肺之患”。北京,启动下半年首个“重污染预警”;河南,部分地区局部能见度小于1公里;天津,21个监测点重度污染……2014年秋天的第一场“霾伏战”挨着黄金周的尾巴打响了。(10月11日 人民网)
在当下,雾霾每年不定期“到访”早已让人们没有了惊慌感和新鲜感,取而代之的除了心里无声的抗击还有那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值得深思的调侃段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雾霾天气,我们手牵手,却看不清对方的容颜”;清华大学的校训成了“自强不吸,厚德载雾”;……最为经典的是那无比光荣的“为人民服务”演变成了“喂人民服雾”。如今,雾霭再次来袭,且愈演愈烈,也让公众疑惑非常:雾霾天为何来得这么早?这些年治理雾霾治出成效来了没?环保部门的紧急应对措施管用吗?
面对质疑和指责,在“雾霾狙击战”中屡战屡败的环保部门显得很无辜,多位环保局长都甚至“大倒苦水”,他们认为在当前环保机制下难以根治雾霾,因为造成雾霾的污染源“环保局长”根本管不了。东部沿海某省一位环保局长坦白明了地说,只要市(县)主要领导“不点头”,像“三高”企业这样的污染源,环保局管不了、治不了、关不了。常言道,在其位谋其政,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良好生态是环保部门的天职,也就是说,“环保局长管不了雾霭”岂不是“猫捉不到老鼠”的悲哀?
其实,环保部门形同虚设不但反映了环保机制的错位,也反映出地方政府的媚富心态和GDP情结。一来,按照当前的法律法规,环保部门只能负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本地区的贯彻和实施,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面对“三高”企业,环保部门根本没有权力关停,只能以公函的形式请求当地政府配合;二来,“三高”企业能缴纳高额税收,高额税收则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环境靠边站,税收才是硬道理”就慢慢异化成了官员们默认的法则,环保这样的“次要”工作就自然而然要为增税这样的“主要”工作“让路”,因而,环保部门送来的“配合公函”也就束之高阁了。
习主席曾高屋建瓴地指出,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要求的就是走和谐、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一些地方政府急于维护“三高”企业,一心往“钱”看,一心顾着眼前利益的做法,岂不是丢了西瓜捡芝麻的荒诞?当然,有效、科学的环保机制如何完善,问责监管措施何以落实,这些都考验着当地部门的胆识和智慧,公众也希望“猫捉不到老鼠”的悲情和无稽不再来博人眼球了。(晟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