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抗战时重庆曾有一群童子军

发布时间:2014-10-13 08:4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抗战时重庆曾有一群童子军

刻有“童子军警惕鬼子丢炸弹”字样的木炸弹。

一枚木头打磨而成的炸弹上,“警惕鬼子丢炸弹”的字样被醒目雕刻而出,它们出自谁的手?在三峡博物馆即将开展的“抗战岁月”展览中,5枚这样的木质炸弹将首次与市民见面。而它们承载的,是70余年前活跃在重庆大街小巷的一群孩子们的故事,他们就是战时首都的重庆童子军。

在70余年前,这群童子军们究竟做过什么?三峡博物馆研究员冯庆豪用自己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重庆童子军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冯庆豪说,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1943年,何应钦以司令的身份,开始着手在重庆建立童军营。

当时国民政府规定,所有小学生从三年级起正式成为童子军,参加军训。童子军不但有统一的服装,而且采取严格的军事化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每个星期都要安排好几个课时。一些在童子军比赛中得奖的小孩,长大后可进入相关军事院校,在战争中成为指挥官。

冯庆豪说,重庆童子军分为幼童军(一般为8-11岁)、童子军(一般为12-18岁)、青年童子军(18岁以上)、女童子军、海童子军数种,整个童军营总人数超过五万人。这五万童军戴上英式的船形帽,穿上黄色斜纹布制服和草绿色的童子军服,系上领巾,腰束铸有童子军军徽的铜扣皮带,踩着锃亮的皮靴,也算是战争阴霾下,重庆街头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但你可别以为这些童军是衣着光鲜的“做做样子”,他们在战时首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平日里他们经常做一些社会服务工作,像打扫街道,在一些大型的社会活动中服务、维持秩序等。”冯庆豪说。

抗战爆发后,大量童子军积极参加抗战宣传,跟随老师去城镇、乡村作街头讲演、宣传,教群众唱抗日救亡歌曲。有的还自发走出校门,到茶坊酒肆、公园旅馆、郊区农村去宣传抗日救亡。有的地方专门成立了“童子军歌咏队”,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通过演出募集资金,这些钱全部捐献给抗日前线。

蒋介石推行“新生活运动”时,政府制定了许多战时的特殊生活规定,这些软性规定不方便强制推行,童子军便成为战时规定执行的监督者。童子军监督员不分昼夜地巡视着各处码头,禁止乘客夜间饮酒,纠正路人歪戴的帽子和监视正在饭店用饭的食客是否超出了四菜一汤的标准。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记者 杨晨 实习生 江欣竹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