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庸》、《孟子》等书中,儒家学者就已将孔子作为尧、舜、文王、周公等先王的思想追随者,提出儒家思想与中华上古文明一脉相承。孔子整理“六经”,“述而不作”,通过“择善而从之”,形成了以“仁”为核心,强调“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精髓。无论至今尚是传说的尧、舜之间发生过什么,孔子和儒家学者希望世人学习的,都是仁者爱人、天下为公的思想追求。正是有着这种基于历史的文化脉络和容易为人所接受的仁义学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在和平时代总会成为官方采用的“治世之学”。
在孔府、孔庙、孔林参观,我们不难发现,从汉至宋,再到元明清,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然而,如果当代人满足于凭吊怀古,而不去打开《论语》,读一读孔子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都说了什么样的至理名言,那么孔子对于当代人就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当代人也就无法学习到孔子的思想精髓。这怎么能继承和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在我看来,孔子并不是一位说教讲学的老人家,而是一个实事求是,敢想敢说的年轻人,至少,他的治世热情没有因为“人之不己知”而磨灭。假如孔子置身现代,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人。子曾经曰过,巧言令色鲜仁矣。不知道孔子说这话时想的是谁,而我们当代人读到这句话时,会想到谁呢。我们一般人碍于情面,未必会说出这样的话,但孔子敢说。千百年来,孔子的这句教诲,不知点醒过多少迷失于奉承虚荣中的人——过于好听的阿谀,近于谄媚的笑容,恐怕不是源自“友善”的心。
当有学生请教他“以德报怨”对不对时,孔子反问,“何以报德?”孔子明确地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见,孔老夫子不是老好人,也不提倡当老好人。以德报怨固然高尚,但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才更能令世人分得清“德”与“怨”、“善”与“恶”,从而弃恶扬善,以德待人,让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
孔子说,“君子不器。”想想当代很多年轻人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每天的工作,像螺丝钉一样在一个职位上打工,他们就像发挥单一功用的“器物”一样。“甘当螺丝钉”的爱岗敬业精神是过去的一种人生态度,而我们今天所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其实与孔子所讲的“君子不器”是一致的,那就是每个劳动者都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自主工作,尽职尽责,而非机械被动地完成任务。
从《论语》中这三句较为经典的孔子言语,不难发现,孔子的思想学说,不仅是值得我们了解和研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很多共同、相通之处。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曾近距离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孔子研究的相关成果。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研究院的考察和座谈,杨朝明认为,这不仅体现出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重视,更传达了中央对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和期待。杨朝明同时表示,儒家文化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有着高度的互通性。
今天我们研究和学习孔子思想,应当认识到,孔子学说的很大一部分仍然能够指导当代人的思想认识、为人处世,但在某些封建社会特有的礼教上,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6日到孔子研究院考察时所提出的,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