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有不少村庄名称与古代名人有关,或以其姓氏命名之,或以其事迹影响之,名人与村庄,二者相得益彰。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文化现象,一方面,说明古代句容文人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另一方面,反映了句容人民对在句容历史上做过好事作过贡献的乡贤名人是永志不忘的。现撷取几例,以飨读者。
张庙
张庙,位于句容城南二十里,俗称祠山大帝庙。
陈杲夫的《江苏省政述要》称:“张庙,祠汉太守张渤,因渤远祖秉,曾佐大禹治水有功,渤父世其业。其开赤山塘,殁葬于此,地方人立祠祀之。”后庙毁无存,但名称仍沿用。新中国成立后,在庙旧址上办了张庙小学,上世纪60年代曾为张庙人民公社驻地,后为三岔人民政府驻地,现并入后白镇。
曹庄
曹庄村名,来自于明代南京吏部尚书曹义。
《弘治句容县志》卷十文章类引李贤所撰《南京吏部尚书曹公神道碑铭》曰:“曹义,字不宜,别号默巷,先世汴(河南开封)人,后徙凤阳,宋南渡时,有随之者,遂家句容,子孙渐至蕃盛,因名具地,曰:“曹庄,”这是用名人姓氏命名的村庄。曹义是句容春城人,明永乐十三年(141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转任礼部仪制司主事,景泰初年升任南京吏部尚书。曹庄村名沿用至今。
雷巷
雷巷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后裔居住的村庄。胡瑗(993-1095年),字翼之,号安定,海陵人。他与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官至太常博士。其教育主要观点是“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这即是说,学校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其世居陕西安定堡,俗称“安定先生”,后隐居。其子徙句容已繁衍三十九代,子孙分居于雷巷、下纷、桑庄、梅干、新村五个自然村。后代承祖志兴办安定小学,成绩斐然,名声若雷动乡里,因村中有巷,故名雷巷。现为下蜀镇新村的一个自然村名。
白阳村
《弘治句容县志》载:宋代王寀,句容承仙乡人(今春城)人,博学能文,绍兴中为翰林学士,深为刘光世(随宋高宗南渡,命为制置使,屯镇江)器重。进知府事,官至江东安抚使,主管江东安抚司。后归老回乡,结屋于白阳里,号白阳居士。白阳里即是现磨盘的白阳村,村名被用于生产大队和村民委员会名称至今。
鲁墓村
《乾隆句容县志》载:三国吴时鲁肃墓葬此村,故名鲁墓村。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名将,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出身士族,初率部属百余人,随周瑜到江南。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威胁东吴政权,他与周瑜坚决主战,建议联络刘备共拒曹操,孙权采纳了建议,任其为赞军校尉,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这就是有名的赤壁大战。周瑜死后,其军由鲁统带,治军甚有方,死后葬于句容,曾有碑记。
浦塘头
《弘治句容县志》载:明代张文昱,句容移凤乡人,以明经秀才任福建邵武府知府,升刑部侍郎,善诗文,尤工于书,以所居之乡有蒲塘而自号“蒲塘”。据《句容县地名录》解释,后人将“蒲”字误写成“浦”,称为“浦塘头”,现为大卓乡下荫村的一个自然村村名。
千 地
《句容县地名录》载:传说明将领常遇春在此开垦荒地一千■。故名“千■地”。
常遇春是明初名将,字伯远,怀远人,善射有勇力,元末参加朱元璋军,后渡江取采石,为朱元璋定鼎南京立下汗马功劳。他率部灭张士诚,与徐达共同领兵,剿灭北元。他自称能以十万之众横行天下,故军中号称“常十万”,后回师时病故,葬于南京富贵山。他未显达时,与母住在茅山,十分孝敬母亲,故茅山流有其望母山的传说。千■地现为茅山夏林村的一个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