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大厅前移至门卫,听起来有点奇怪。但对群众来说,这却是变“长跑”为“短跑”,避免了抱着材料“满世界乱找乱跑”的尴尬。日前镇江日报报道的镇江《法院多措并举破解“六难三案”》中的一个细节,让读者印象很深。工作人员直接根据群众需求,对接职责部门,这也是对手续繁杂“沉疴”的一次脱胎换骨的“诊疗”,无疑是一项惠及群众的好政策。
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去法院,也不是每一个起诉人都会经常进出法院,有时候群众去法院办事经常就是第一次。因为部门设置和职能不清楚,所以,办事自然就“磕磕绊绊”。尽管这种“磕磕绊绊”感受有时并非是因为服务态度不好,而是工作流程不熟悉导致的,但它会给群众真实地留下“门难进”“事难办”“不容易”的直观感受,让群众产生一种隔膜感和疏离感。
应该说法院的新制度,让懂业务的工作人员接待分流,让“办事难”的症结得到了本质上的改观。表面来看,这只是简单的一次服务前置,但根本的改变是服务意识的改变。即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方便单位更简捷地开展工作,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有时,傲慢冷漠的办事态度固然会令办事人有一种“伤不起”的“考验”和“折腾”,但有时候,好机构配以差的服务制度也会寒了百姓的心。机关工作作风要改变,要实实在在走群众路线,这种改变不能仅仅是一张张满脸春风的笑脸,这只是最低层次的改变,我们还要从服务制度层面去改进,从更深的内涵处去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理念,从而让新风“破门”而入,让大门真正向群众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