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文化·教育·体育·娱乐

“倒下一片”的报告会是否适销对路

发布时间:2014-09-22 17:0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倒下一片”的报告会是否“适销对路”

9月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人民大会堂报告台。他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 半个小时之多,他坚持站着作完了报告。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台下坐着的是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

  (9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在这条新闻的跟帖中,几乎是一边倒的谴责。确实,92岁高龄的老人站着作报告,年纪轻轻的研究生们坐着听报告,还听到了昏昏睡去,确实让人不舒服。但是,看待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抛开这么几个因素:其一,要抛开92岁老人这个因素。其二,要抛开老人站着这个因素。

抛开了这些因素,我们再来看研究生的昏昏睡去,似乎就会有另外的解读和疑问:

报告形式是不是在寓教于乐?丝毫不怀疑老人的报告内容,老人是清华大学的“人民建筑师”,还跻身于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行列。他的知识必然是丰富的。但是,我们也常常提倡寓教于乐。比如说是不是有接地气的语言?是不是有有意思的事例?如果内容是好的,而形式是死板的,这就很难吸引人。

报告主题是否适合所有学生?此次参加听课的有6000人,老人演讲的主题虽然是《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但是其主要内容还都是在建筑、环境这个领域。对于开展建筑、环境研究的研究生们这或许会有吸引力。但是,如果这6000名研究生中有很多学习的不是建筑专业,不是环境专业,也就会是“口味不对”的。

报告听取是不是自愿的参与?这是一堂报告会,不是专业的课堂。对于这样的报告会更应该坚持一个标准,那就是自愿参与。而实际上,我们的报告会有不少是命令式的,就是为了凑够100人、1000人、10000人。前段时间,笔者也参加了一个报告会,主题是《土地改革与农村经济》,在这个会场上既有教师,也有记者,既有农民也有法官。不知道别人听到的是什么,反正我听到的是“天书”。

92岁老人的报告会是内容丰富的,站着的老人更见证了老学者的认真态度。但是,睡着的学生不见得就是对老人的不尊敬。我们更该反思眼下的报告会。正如一个农民,你可以用小品的形式教化他们,但是别逼着他们去看歌剧。

  郭元鹏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